唐玄宗时,董晋以明经科及第。安史之乱时,前往彭原见唐肃宗,被授予校书郎、翰林待制。唐代宗即位后,董晋随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与回族和亲,不辱使命,终生归朝。到唐德宗时,累官到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泾原兵变后,董晋奔赴奉天,被崇拜为国子祭酒,曾奉命宣慰卢龙、河中二镇。贞元五年(789年),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内谦逊奉职,不与同事窦参争执。窦参获罪后,董晋上表词相,立即被用作东都留守。贞元十二年(796年),出镇宣武军,平定军将邓唯恭哗变,以谦虚为由使傲兵稳定。龙西郡开国公累封。
贞元十五年(799年),董晋去世,年七十六。获得太傅,死后称号为“恭惠”。
主要成就
纵观董晋的一生,他的才华表现在很多方面:他出使回族不辜负使命;韩伟权盛时,他挺身而出为袁秀辨认;在四镇之乱中,他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宣武时,他平息了邓唯恭的混乱,井抚御了他傲慢的将军。
[img]114370[/img]
人物评价
贾至:恪慎励精,详细于吏事,饮冰将命,克有成绩。
韩愈:天眷唐邦,锡之元臣。黄胗元臣,其德孔硕。不奉承不笑,不威不赫。不求其盈,不求其敌。立相,批谟实勤。若无辞,类德之闻。帝念东土,公其来抚。乃守洛都,乃藩郡郊。乃去厥病,乃施厥膏。寡妇以饶,不知其劳。维昔浚郊,厥乱维旧。狡猾疯狂,它的群孔丑陋。公其来了,为民父母。父教其义,母仁其愚。既变既从,又云其初。混合一区的自远。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公今不归,谁佐天子。东人来了,公来了,东人完了。公既死,人与安。浑浊流浑浑,有辟其英。公来之初,田道让呼。今公之归,公在丧车。
权德舆:①只公占仕至捐馆,45年,无伐善,无违德,历官36岁,均以理效闻闻。自建中以还,居中分,再调鼎实,只有一个人。范文子所谓的厚德者可以享受多福,只有公有之。②以建皇极为基础,后王财成,隽摆衙底。傅申居内,方邵理外,周邦是风格。于伟陇西,求福不回,文武宣力。调和公<饣束>,训练长毂,柔惠又直。胶西章,道可佐王,屈相下国。绵代储庆,至公而盛,位实配德。一个人干耍,过去的疏都,俗既救息。翻翻素旗,今旋洛师,人用悲哀。只有壤树,资于四布,万安之侧。德辉在兹,永代有词,以篆刻。
刘:治乱,势也,势乱不能卒治。长源以法绳骄军,祸不旋跟;那么董公的宽柔就没必要了。
宋祁:晋怯懦苟安,滋欲以恩信倾贼,迂暗之人,乌可语功名会哉!
[img]114371[/img]
轶事典故
唐德宗时,董晋与窦参同相。一切大事由窦参决定,董晋唯唯服从。窦参逐渐自满傲慢,德宗对他不满意。窦参告诉董晋,要他向皇帝奏请窦申为事中的官员侍郎。德宗严肃地说:“这是窦参的想法吗?以实话相告,董晋不敢隐瞒。德宗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一一回禀。窦参很快就被贬官了。董晋也多次请辞,德宗罢相,改授兵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适逢宣武军节,李万荣病重,儿子乱七八糟。朝廷任命董晋为汴州节度使。董晋受命后,只带十几个人跟随,直奔郑州。汴州(宣武军首府)没有派人迎接。董晋的下属和郑州官员都很害怕,都劝他说:“汴州节府的都虞侯邓维恭应该来迎接。他不但没有来,还乘着李万荣病重,夺取了兵权。现在节日到了这里,他还没来迎接你,他的想法已经很清楚了。为了等待机会,恐怕我们要暂时回避。董晋说:“我奉命做节度使,只能按时到任,怎么能留下来?“每个人都担心他有危险,但董晋自己却很平静。邓唯恭来迎接离汴州几十里的地方。董晋看到邓唯恭连马都没下,记在心里。到了节度衙门,还是让邓唯恭主持军事。邓唯恭只知道董晋是朝廷派来做节度使的,却不知道他会怎么做。
邓维恭认为他应该接替李万荣做节日使者,故意不派人去接董晋,试图让他害怕。他希望董晋不敢来汴州。他没想到董晋会来得这么快。董晋来得这么快,靠近汴州,邓唯恭只好去迎接,但心里却怀着鬼胎。以邓唯恭傲慢无礼、图谋不轨的罪名,董晋将邓唯恭分配到岭南。法院担心董晋的软弱,并派汝州刺史陆长为宣武行军司马,协助他管理军事事务。董晋性格宽厚,待人谦虚。每一次行动,大部分都是按照旧例办理,使军心逐渐稳定下来。陆长源很严格,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董晋总是开始答应,直到陆长源制定计划,然后扣除。董晋任命节度法官孟叔度管理钱粮。这个人轻浮,不尊重士卒,被大家憎恨。董晋去世后十天,汴州大乱,乱军杀了陆长源和孟叔度,把他们的肉煮成粥吃。
纵观董晋一生,他有什么成就?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