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成为皇帝后,举兵伐吴。结果,他在夷陵被鲁迅烧毁,连营失败,蜀军精锐损失惨重。人们一直批评刘备生气,不应该伐吴,否则蜀国不会破碎。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刘备在夷陵战争前面临的困境,伐吴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而是唯一的选择:
困境一:曹丕、孙权的决定态度
事实上,在孙权杀害关羽夺取荆州的那一刻,刘备决心攻打吴,但刘备实际上努力避免曹魏的干预。25年(220年),刘备听说曹操去世,派韩然送书吊唁,并送礼物(锦布)。
这实际上是刘备向曹丕释放的善意。自公元199年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舟并叛逃曹操以来,刘备和曹操一直处于极端对立状态。刘备现在毫不犹豫地放下身体,主动向曹丕示好。事实上,他正在为伐吴做准备。曹丕讨厌刘备因失去善意而下令荆州刺史夏侯尚斩冉,这意味着曹丕永远不会缓和与刘备的关系。
[img]113655[/img]
孙权看起来像个恶棍。他知道刘备想夺回荆州,但他直接表演刘章是益州牧羊人,并要求周泰带领汉中太守。这意味着告诉刘备,如果你想夺回荆州,我还在想益州和汉中!
困境2:曹魏北伐不可行
刘备东征孙权,赵云明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国贼是曹丕,应该北伐”。赵云是一个忠诚的体育国家,提出了建议,但事实上,曹魏北伐太难了,基本上是不可行的。经过几次北伐,诸葛亮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是最好的证据。
第一,曹魏北伐道路艰险,后勤保障十分困难。第二,如果刘备北伐曹魏,孙权肯定会偷袭益州,使蜀汉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 蜀国实力太弱,面对强大的曹魏基本没有胜算。
困境三:刘备已经时间不多了
曹魏占据了东汉十三个州的8个州。孙权夺取荆州后,已占领扬州、荆州、交州。蜀汉只有益州,南中地区不稳定。当时,在孙权的刻意努力下,曹魏和孙吴相处得很好,这使得刘备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外部环境。
刘备曾经说过“50岁不是死亡”,这意味着人们活到50岁就足够长了。公元221年,刘备61岁。他对继承人刘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知道,如果他在死前不能取得突破,蜀汉的第一次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他想在死前努力改变蜀汉面临的极端困境。
另一方面,刘备如果伐吴,有几个有利的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避免两行作战。在刘备看来,如果他东征孙权,曹丕要么选择坐山观虎,要么攻打吴国。蜀汉北伐曹魏很难。曹魏进攻蜀汉。只要魏延守好汉,曹魏就不会贸然进攻蜀国。
二是伐吴符合刘备集团的利益。@ 刘备和诸葛亮的既定战略是跨越荆益,等待世界变化,然后北伐。@ 荆州派是蜀汉集团的核心地位。现在荆州被夺了,荆州人当然想夺回家乡。
@ 东征孙权胜面更大。@ 蜀与曹魏实力差距很大,但与吴相比差距不大。@ 蜀汉居长江上游,伐吴可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
[img]113656[/img]
第四,刘备占据道德制高点。@ 孙权背盟攻杀关羽夺取荆州,不占大义。@ 刘备刚刚称帝,全国士气旺盛。
研究历史一直是“事后诸葛亮”!从今天后来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刘备不应该发动夷陵之战。刘备去北伐曹魏了吗?还是休息多少年?刘备当皇帝的时候已经是暮年了。曹丕和孙权都是同一年。他还有多少时间积累国力?
如果你我是刘备,在那种情况下,你也会想努力夺回荆州。最糟糕的是,你也可以夺回南郡,改变蜀汉的极端困境,然后你就可以闭上眼睛了。@ 刘备伐吴是形势造成的,是他唯一的选择。
刘备为什么在关羽死后发动夷陵之战?他真的别无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