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是明朝的猛将,它一直忠于明朝,这是今天给大家讲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祖大寿在1642年投降清朝后,似乎在历史上消失了。历史上只记载他1656年去世。从1642年到1656年,祖大寿没有任何声音。那么,祖大寿投降清朝后,为什么不像吴三桂、洪成类那样活跃,而是很快沉默呢?
在所有投降清朝的名将中,皇太极在祖大寿上花费了最多的努力,他对祖大寿也是最有耐心的。祖大寿投降清朝后,他说妻儿都在锦州,想回锦州把妻儿都带到清朝。
根据皇太极对祖大寿的理解,他知道祖大寿在胡说八道。祖大寿很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但他仍然把祖大寿放回去。祖大寿回来后,他真的反叛了。他没有按照约定带妻子和孩子回来,而是一直缩在锦州。
当时皇太极的部长们都很生气,觉得皇太极被祖大寿骗了,多次申请带兵围攻锦州卓,赢得祖大寿。但皇太极并不同意,而是放手了。只是不断派密史到锦州联系他,希望他能记住自己的承诺。祖大寿在锦州呆了11年,直到1641年,皇太极才再次派军围困锦州城。但也是围而不攻,只希望祖大寿率军投降。祖大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了一年多,终于又投降了皇太极。
可想而知,皇太极对祖大寿有很大的耐心。
[img]113356[/img]
当时,皇太极手下的许多将军都不明白。我不知道皇太极唱的是哪一首?他们认为为为什么要浪费这么长时间,发动军队打仗,抓住祖先的生日。对于这种投降和叛逆的人,我们永远不能无情。
但皇太极的想法显然与众不同。那为什么皇太极对祖大寿这么有耐心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皇太极知道,即使祖大寿投降反叛,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太大威胁,也不可能为明朝努力工作。事实很简单。崇祯皇帝不是一个大人物。崇祯皇帝绝对会无情地反抗所有想反抗他的人。他对大臣有强烈的怀疑。袁崇焕只是杀了毛文龙。他担心袁崇焕的支持和自尊,以至于他欺骗袁崇焕去北京杀他。
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崇祯皇帝并没有惩罚祖大寿,而是晋升为他的官员,这与崇祯的性格不符。这种异常表现说明崇祯只是想稳定祖大寿。后来崇祯三次派人召祖大寿回京。这样做很明显。只要祖大寿回京,崇祯就会像袁崇焕一样杀死祖大寿。说到底,祖大寿本来就是袁崇焕的心腹,曾经投降过清朝,崇祯绝对没有理由留下他。
@ 祖大寿当时只求自保,绝对不会反对皇太极。
二是皇太极要在祖大寿身上形成示范效果。祖大寿是明朝大臣的代表。只要皇太极能说服祖大寿投降,就会在明朝大臣中形成示范效应,大家都会投降。@ 当祖大寿投降清朝并反叛时,皇太极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当时,明朝的大臣们正在观察皇太极的进一步行动。如果皇太极能在这个时候对祖大寿仁至义尽,那么明朝的大臣们就会放心地跟着祖大寿学习。
皇太极容忍了祖大寿11年,一直只是劝说,不强攻。直到最后,他才派军队围攻,等待祖大寿投降。
[img]113357[/img]
最后,皇太极的耐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祖大寿又投降了清朝。
祖大寿再次投降清朝后,为什么皇太极没有重用他?
应该说,这也是皇太极对祖大寿非常了解的原因。祖大寿有着强烈的忠诚和爱国主义思想。但尽管他有这样的想法,他还是贪婪而害怕死亡。尤其是袁崇焕被杀,这给了他太多的刺激。他一直害怕崇祯杀了他,所以他不得不向清朝投降。从他的内心来看,他不愿意投降。
如果祖大寿投降皇太极,皇太极会让他带兵攻打明朝。祖大寿不可能坚决执行。在战场上,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叛乱。那样的话,会给皇太极带来很大的麻烦。杀他还是不杀他?杀他可以说是你怀柔政策的失败。不杀他太麻烦了。
@ 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也是保护自己怀柔的结果,干脆让祖大寿闲着,做个富家翁。这是当时皇太极的想法,也是祖大寿的结局。
为什么祖大寿在历史上投降清朝?之后他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