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七位贤者。这里有一个详细的解释,然后向下看~
由于对司马家族的不满,“竹林七贤”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这使得他们更加被朝廷拒绝。但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朝廷非常喜欢他。虽然他已经70多岁了,但晋武帝仍然不允许他退休。为什么?
山涛出生于公元205年,是一个巨大的来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奘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大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父亲是宛句县令山曜,妻子是韩氏。
山涛早年丧亲,家境贫寒。他喜欢“庄子”和“老子”。他是“竹林七贤”的主要成员之一。后来,季康冒犯了司马家族。为了保护山涛,他还想依靠山涛来保护儿子。他专门写了一本著名的《与山巨源的绝交书》。
[img]110619[/img]
山涛40多岁才当官。起初,他担任河内郡主簿和其他小官员。后来,他受到司马师的重视,被调任为尚书官部郎。当时,钟辉和裴秀争权夺利,都想拉拢山涛结党。但山涛不偏不倚,钟辉和裴秀也不抱怨山涛。
当司马昭掌权时,他曾想立司马游yōu是世子,但山涛和裴秀坚持认为司马炎应该遵守仪式制度。因此,司马炎上台后,出于感激和信任,他不断提升山涛,并要求他担任大红路、侍中、官员等官职。
然而,山涛几十次提出辞职,理由是他需要侍奉母亲。虽然司马炎勉强同意,但山涛母亲去世后,司马炎立即要求他出山当官。从公元275年到公元280年,司马炎任命山涛为王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再升任他为尚书仆射。山涛几十次上疏辞职,司马炎就是不允许。为了达到辞职的目的,山涛干脆不理政事。一些大臣弹劾他,但司马炎却为他辩护。当然,最后山涛打不过司马炎,还是认真干事。他挑选的所有人才都亲自发表评论,然后公开演奏。这种方法,被称为“山公启事”。
公元282年,司马炎被提升为司徒,排名第三。山涛坚决放弃了。司马炎拒绝了,把印章带到了他的病床前。公元283年,山涛去世,79岁。司马炎以太监的礼仪祭祀他,他的头衔是“康”。
山涛也是著名的作家,有十卷文集,可惜都丢了。此外,他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侍中帖》包含在《淳化阁帖》中。
[img]110620[/img]
司马炎评价山涛:“至性简静,凌虚诚素,立身行已,足以励俗。”东晋史学家孙盛评价山涛:“雅素恢达,度量宏远。”
山涛的不断辞职显然是因为他不愿意陷入司马氏权力斗争的漩涡。司马炎必须留住他。恰好他没有欲望,没有欲望,懂得进退。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君臣互信的故事。
山涛的身份是什么?他的官仕之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