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中原王朝。让我们来看看历史故事。
历史上普遍认为,明朝最差的首辅是万安,他成为成化时期十年的首辅。他是最差的首辅,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img]108536[/img]
首先,万安依靠攀登权贵。万安姓万。他与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无关。但他声称自己是万贵妃年轻的侄子,成为了首辅。
第二,万安没有真正的天赋和实践。当他看到皇帝时,他只会喊“万岁万岁万岁”,什么都做不了,他也从不做。
第三,万安纵容明宪宗玩。明宪宗上台后,几乎没有出来见朝臣,也不理朝政,只在宫里玩。万安作为首辅,不仅没有说服明宪宗勤政,还经常向明宪宗献春药和房中术,纵容他的乐趣。
就是这样一个人,连当时的人都叫他“纸糊阁老”“万岁阁老”。然而,他可以在内阁首辅的宝座上呆十年。这不是最糟糕的首辅吗?
然而,我想说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是片面的。虽然《明史》对万安做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然而,《明史》本身就是由清朝人写的,它的倾向问题一直受到更多的批评。今天,当我们讨论万安这个角色时,我们不应该完全接受明史的观点,而应该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察立场
如果我们这样看万安,其实我们会发现对万安还有其他的解读。有什么解释?
一、和。
“党争”是明朝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党争”几乎贯穿了明朝200多年的历史,而且越来越激烈。在明朝的最后阶段,在军队实力雄厚的情况下,它被农民起义和后金入侵摧毁,这与“党争”太激烈无关。即使在阉党一党专政的时候,后金和农民起义也没有形成气候。崇祯皇帝镇压阉党后,明朝迅速被打败。
明朝“党争”非常激烈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时取消了总理职务,皇帝直接领导了六部。但这必然会增加皇帝的负担。如果是朱元璋这样勤政的领导,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皇帝勤政的人并不多,受到的限制也很少,所以更容易忽视政府。
[img]108537[/img]
因此,后人实行内阁制度,选拔官员进入内阁,帮助皇帝做官。其中一个是内阁的主持人,被称为“首席辅助官”。然而,首席辅助官的权力与首相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权力也不大。因此,内阁的所有人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内阁成员斗争,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维护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朝廷的“党争”自然变得非常激烈。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万安担任首辅的成化时期,明宪宗朱见深虽然经常躲在宫中享乐,却不出来主持工作。然而,明朝没有激烈的“党争”。应该说,万安做出了贡献。
二、养。
成华时期,皇帝朱见深一年四季都没有出来见大臣,但整个朝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整个国家也是国泰民安。应该说,这与万安的执政理念有关。
历史上说万安不学无术,但他不是靠裙带,而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后来爬上了万贵妃。这说明万安不是无知,而是有能力。他必须这样做,这与他的执政理念有关。
古代社会属于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休养生息”,即不干涉民间劳动,让他们种庄稼,让他们生孩子。如果政府能做到这一点,整个国家就会欣欣向荣。“文景之治”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
成年时,明朝的国际环境相对较好。与蒙古战争后,瓦拉陷入内乱,无法再次入侵明朝。与此同时,蒙古王子达延汗也没有崛起,所以明朝没有太突出的国际矛盾。与此同时,明末地球小冰期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尚未发生,因此相对平稳。
有了如此良好的内外环境,如果统治者头脑发热,或者大兴兵戈发动战争,或者大兴土木工程从事大型工程,普通人仍然无法得到和平。
当大臣们向明宪宗提出建议时,万安立即跪在地上,大喊“万岁万岁万岁”,阻止其他阁臣说话,这是一种不愿兴师动众的表现。
[img]108538[/img]
三、安。
在中国古代,万安这样的官员是非常典型的,也是大多数古代官员。进入官场后,他们追求一种“安”的哲学,即凡事讲中庸,左右逢源,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对皇帝的忠诚。皇帝想要什么就投其所好。同时也不揽权,不独裁,不当出头鸟。还有一点,他们不贪腐,不拉帮结派搞“党争”。这样做,他们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稳定,安全到老,安度晚年。
事实上,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代“官方文化”。五代时期,一位名叫冯道的官员凭借这种文化成为了“四朝十帝”的首相。万安也依靠这种文化,终于安全着陆,度过了平安的生活。
当然,我们这样解释不是为了洗白万安。然而,万安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现代人研究甚至学习。
万安是谁?十年来他能当首辅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