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桥(-293),字叔骏,曹魏太尉华欣之孙,西晋太常华表之子。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
知识渊博,历史才华横溢,被司马昭辟为师属,补上书郎。晋武帝立,迁太子中的妃子,拜散骑常侍,典中书。元康初,封乐乡侯,转秘书监,以《汉纪》为烦人,改为《汉后书》,从光武帝开始,最后汉献帝,其中《十典》未成而卒,由其子华彻、华昌续成。原著丢失了,有一本书。
人物生平
华乔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是三国时期曹魏太尉的华欣。司马昭时,华乔为车侍从事中郎;武帝时,他给了爵关内侯,任了太子中的普通儿子。他还以散骑常侍典为书,领国子博士,迁侍中。惠帝初年,封东乡侯,迁尚书。
[img]107567[/img]
虽然华桥一生都是一名官员,但他真正的抱负是从事历史研究。华桥知识渊博,年轻时就很有名。在研究历史书籍的过程中,华桥发现东汉官方修订的《东观汉记》有“肮脏”的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意味着改变。
晋惠帝时,有人推荐华桥“博闻多识”、“有良史志”,于是惠帝命华桥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当时中书、散骑、着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写集,华桥“都是典统之”。这一职位使华桥能够阅读隐藏在秘府的书籍,这无疑为华桥从事历史研究创造了条件。从此,华桥开始收集资料,从事着述,最后写成了记载东汉历史的《汉后书》。
个人作品
为纪传体,《汉后书》共97卷。它记录了195年从光武帝到汉献帝的历史,其中帝纪12卷,皇后纪2卷,典10卷,传70卷,谱3卷,序传,目录1卷。华桥认为皇后与皇帝相配,是“天作之合”,而前史载皇后于外戚传,实属不当,于是创立了《皇后纪》;《尚书》中还有一篇《尧典》,所以都把“志”改成了“典”。但“十典”未成,华桥就去世了,华桥的儿子华彻、华畅先后继承了父业,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img]107568[/img]
书成后,晋惠帝曾“诏朝臣会议”。当时中国书监荀旭、令和桥、太常张华、侍中王济都认为这本书“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命“藏秘府”。不幸的是,这本书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丢失了,剩下的30多卷逐渐丢失。
清人对华桥的《汉后书》做了大量的编辑和丢失工作,包括《后汉书补益》、黄石的《汉学堂系列》、王文台的《七家后汉书》、王仁俊的《玉函山房》。
华桥:曹魏太尉华欣的孙子,写了《汉后书》,记载了东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