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 (? - 254年),字文恭,沛国相县(今安徽省遂溪县),扬州刺史刘馥之子,曹魏时期官员。
政治措施最初是琐碎的,可以给人民带来便利,有他父亲刘福的遗产风格。曾任曹魏黄门侍郎、庐江太守、河内太守、尚书、河南尹、大司农、卫尉。作为镇北将军,假期期间,都督河北军事,开拓边防,保持危险,修复水利,使人民盈利。嘉平六年后去世,追求北将军,晋封建成乡侯爵,景侯。他的儿子刘西继承了他的头衔。
人物生平
刘靖,字文恭,黄初年由黄门侍郎晋升为庐江太守,魏文帝下诏说:“你父亲过去在那里工作,现在你又要管辖这个县了,真的可以说是为国家承担了重任。”
[img]106964[/img]
后来刘靖被调到河内郡太守,升为尚书,朝廷赋予他关内侯爵位,再次出任河南尹。散骑常侍应曲写信给刘靖说:“你从外面担任纳言的职位,在京城当官。使人民富裕的政策在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院墙围栏应高陡,以防止盗窃尝试;播种时,必须选择小米、小米、大麻、小麦、豆子五种种子,避免水旱灾害;农具必须完整、充足,不能延误农业时间;蚕、小麦准备覆盖,以确保不下雨。官员应该按时晋升,不要让他们留在原来的位置;寡妇和孤独的人让他们享受官方仓库的救济;再加上观察力强、执法力强的勇气;各级官员都遵守朝廷的意愿,全国各地都可以服从命令。那么,即使是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和王骏,前朝治理京兆的能臣,也无法与你相比。而刘靖的施政大多是应曲所说的。一开始似乎让人觉得琐碎复杂,但最终还是方便了人民,做事有他父亲的遗风。母亲去世后,刘靖离任奔丧。后来担任大司农卫尉,晋封广陆亭侯爵,食邑300户。
论议儒教
黄初五年,魏文帝曹丕恢复了洛阳两汉的太学,置博士传授经学。二十多年过去了,太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img]106965[/img]
刘靖曾上疏陈说过儒家教育的根本原则,他说:“学习之道,是与治乱有关的法律仪制,是圣人最重要的训诫。自文帝黄楚倡导建立太学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很少培养有成就的人才。原因是博士的选择太容易了,儒生来逃避兵役。高门贵族的孩子诽谤太学,这是一种耻辱,他们没有真正来学习。虽然挂着学校的招牌却没有学习的人,虽然建立了教育制度,但没有效果。我们应该用高标准来选择医生,选择那些能够树立榜样,能够胜任教师的人来掌管太学,教儒生。按照古代制度,让食邑2000多名官员的子孙,从15岁开始,都进入了太学。明确制定升降奖惩学习法律法规。对那些能熟悉经术、修养德行的人,要提升他们,发扬盛德;对那些敷衍了事、废除学业的人,要开除他们以示惩罚。选择素质好的接受教育,劝说普通人做好事。这样,浮华庸俗的氛围就会在没有禁止的情况下自行消除。阐述弘扬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安抚那些尚未回归的地区,让四面八方的人民承受儒家风尚的沐浴,偏远地区的人民自动回归。这是圣人的教育,是治理世界的根源。”
刘靖提出了解决方案:1、高选博士。教授资格要严格。2.、强迫高干子弟按年龄上学。三、明赏罚,禁浮风。希望能解决太学课监督不严、学风浮华的问题,但朝廷没有采纳。
[img]106966[/img]
外镇河北
刘静后来晋升为镇北将军,并负责河北省的军事工作。他认为,“边防一贯和最重要的战略是防御,没有比防御更好的方法来区分人民和野蛮人之间的界限”。他开辟了边疆防线,在危险的地方守卫。敌陵渠大堰修凿拓宽,引水灌溉蓟州南北大片农田,使田地连续三次种稻,边疆人民受益。据《刘靖碑》记载,刘靖将军亲自登上梁山,观察地形,勘察漯水。他派下属丁鸿带领数千名士兵在选定的地址上修建了敌陵主堰。这座堰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步,因在敌陵附近而得名。敌陵水门下接一条引水干渠,因其形状像车箱,故名车箱渠。部分河流通过车箱渠分离,平地导流,注入蓟城西北的高梁河。为了达到灌溉农田、发展水稻生产的目的,再沿高梁河西岸开支渠。这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可以说是一项成就。山洪爆发时可用于防洪,山洪乘东下,免受山洪侵害。平时用来灌溉稻田,取得丰硕的财政收入:灌田年二千顷,封地百万亩以上。同时,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水稻产量有所提高:三更种稻,边民利之。这里的三多种稻,大多是水利发达,可耕田增多,通过轮作休耕、养地等方式提高粮食产量。
公元254年(嘉平六年),刘靖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征北将军,晋封他建成乡侯爵,死后称为景侯。他的儿子刘熙继承了他的头衔。
公元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司隶校尉王密上表示,刘靖为人民做出了贡献,应立祠供奉,于是在元康四年(294年) )九月二十日,石立碑位于蓟城东门大道左侧,后世闻名。
刘靖:刘馥之子在扬州刺史,在任职期间修复水利,使人民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