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县晋阳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县太守王泽之子。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让我们看看感兴趣的朋友。
出身太原王氏,名气不大,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的政治参考。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晋升为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时期(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将军,守司空。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赠司徒,死后为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昌来自太原县晋阳县。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和王凌在同一个县很有名。王凌年纪大了,王畅把他当兄弟看待。魏文帝曹丕即位前,王畅为王子文学,迁入普通儿子。曹丕即位后,王畅被提升为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当时,洛阳的树木变成了森林。王畅以他的勤奋为人民树立了榜样,开垦了许多荒地。
[img]104675[/img]
兖州刺史后任。魏明帝曹睿即位,加封扬烈将军,赐关内侯爵。虽然王昌在其他地方当官,但他关心朝廷政治。他认为:曹魏的许多缺点来自秦汉,法律制度苛刻而琐碎,很少修改国家大典以正先王的风格。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强大。于是写了20多篇《治论》,按照古代制度,取其今天可供借鉴的相关条款。还有十几篇《兵书》,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演朝廷。
垦农治兵
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懿举王畅应选。在正始(240-249年)年中,王昌在徐州任职,被封为武观亭侯,迁至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王昌认为,国家总会有人,但战争可能并不总是胜利,陡峭的地形是不变的,但警卫的势头不能长期保持不变。如今屯兵宛城,离襄阳300多里,各军营分散驻屯,船在宣池,紧急情况下,都来不及调动。因此,上表要求将当地政府所在地迁至新野,在二州练习水兵,开垦农田,积蓄粮食。
陈述方略
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害曹爽集团后,向大臣询问政治得失。王畅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一是倡导道德,鼓励学习,抑制浮华,修建学校。让学生入学。二是建立考试制度,考试是标准。没有一定的标准是不可能衡量这首歌的。没有考试制度,就没有基础。@ 让官员长期工作,有政绩的升官赐爵。第四,省级官员的实际收入,让他们知道诚实和羞耻,不要与人民争利。第五,杜绝奢侈,倡导节俭,使各官员的服装不同,上下有序。储备粮棉,让人回朴归真。皇帝下诏表扬王昌,要求王昌修写百官考试程序。王昌认为,虽然唐尧、虞舜时代有升降官员的公文,但如何评估官员的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虽然周朝的制度有冢宰的职位,但根据官员的政绩给予奖惩,但没有确定的标准。因此,圣主实际上应该明白如何任用圣人,略举任贤废墟的办法,把这份工作委托给圣人,让他统治这件事。任命一个人,是否贤能,可以知其大概。一般来说,他的讨论就是这些。
[img]104676[/img]
守战东吴
嘉平两年(250年),王畅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纠纷,可以趁机制服吴蜀。在白帝和夷陵之间,黔、巫、归归、房陵都在江北。人们与新城县有很多接触,可以袭击这个地方。”
于是。朝廷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巫州、归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夷陵,王昌逼江陵。两岸以竹索为桥,渡水攻击吴军。吴军逃到南岸,挖了七条路进攻。王昌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将军晚上逃进江陵城。王昌派兵追杀数百人。他想把吴军带到一个平坦的地区,与他作战。他派五军沿大道撤军,以假象欺骗吴军。同时,他还派人骑马,在城市周围挑选缴获的战利品,向吴军展示,以激怒吴军。埋伏兵,等待攻击吴军。果然,施绩派兵追杀大军,王昌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他的将军钟离茂、许敏被杀,施绩逃跑。缴获敌人的盔甲、旗帜、鼓、珍宝、武器数不胜数,班主还。王基、州泰都立下了战功。因此,王昌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
[img]104677[/img]
助平淮南
正元二年(255年),无丘俭、文钦起兵,王昌率兵抵抗有功,将他的两个儿子封为亭侯、关内侯。他被提升为将军。
甘露元年(256年),诸葛生举兵,王昌占据夹石,靠近江陵,牵制着施绩和全熙,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诸葛生被杀后,朝廷下诏说:“孙膑曾经帮助赵国,逼近大梁。西部军队大举前进,也形成了东征的趋势。”为王昌增邑千户,加上之前封存的4700户,升至司空,依然持有符节,督促诸军。
薨逝任上
王昌死于甘露四年(259年),死于穆侯。他的儿子王浑继承了他的头衔。
王畅: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太傅司马懿掌权后,得到了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