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恢(284-345年)字道明,琅琊阳都人 。东晋时期重臣名士,曹魏司空诸葛生孙,东吴右将军诸葛亮之子。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让我们看看感兴趣的朋友。
诸葛恢年轻有名,起家即丘县长,迁至临沂县长。八王之乱时,他南渡江东,为琅琊王司马瑞效力,担任安东主册、江宁县长。从取周馥有功,封博陵亭侯,迁镇东参军,宰相担任中郎。晋朝皇帝司马叶到位后,他被授予书郎和会稽太守。他的政绩优异,受到朝廷的赞扬。东晋成立后,他曾任中书令和丹阳尹,因病免官。
太宁两年(324年),晋明帝司马绍征服王敦,以诸葛恢为侍中,奉车都尉。后来因为打败王,进入爵建安伯,历任会稽太守、侍中、左民尚书、武陵王师、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右仆射、尚书令等职。诸葛恢被选为顾命大臣,辅助朝政,晋成帝病危。晋康帝继位,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永和元年(345年)去世,时年62岁,获得侍中、左光禄医生、仪同三司,死后为敬。有五卷人文集。荀凯、蔡谟被称为“中兴三明”,当时人们说:“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img]104370[/img]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诸葛恢的祖父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曹魏的将军。当他到达征东将军和司空时,他被晋文帝司马昭杀害。诸葛亮被杀后,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亮逃往东吴担任司马。西晋东吴灭亡后,诸葛亮无法逃脱。
晋武帝司马炎与诸葛亮有旧交。诸葛亮的妹妹是琅琊公主。晋武帝知道诸葛亮在他妹妹身边,所以他去见他。诸葛亮躲在厕所里。晋武帝强迫他出来见面,对他说:“我没想到今天会再见面。”诸葛亮流着泪说:“我不能漆身报仇。我又见到了圣人!”晋武帝任命他为侍者。诸葛亮拒绝就职,回到家乡,一辈子都不坐在朝廷面前。
弱冠知名
诸葛恢长大后非常有名。他最初的试用期(试用期的意思是,一般试用期为一年,称职者可以是正式的)是即丘县长。后来,他被调到临沂县令,非常温和地处理政治事务。当时,八王之乱和北方混乱。诸葛恢南渡江东避难,仅次于王导和庾亮。王导对他说:“明府将成为一名年轻的公卿。”
后来,当王导担任司空时,诸葛康就在这里。王导指着头上的冠冕说:“你会戴上的。”当时,颍川人荀凯和陈留人蔡谟的话也很清楚。他们和诸葛康都很有名,被称为“ZTE三明”。有人说:“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优雅荀葛清。”
[img]104371[/img]
政绩突出
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瑞担任安东将军,任诸葛恢为主簿,后晋升为江宁县令。
永嘉五年(311年),诸葛恢因征服周馥有功,被授予博陵亭侯爵。同年,司马睿晋升为镇东将军,司马睿晋升诸葛恢为镇东参军。诸葛恢后来和卞壶都因当时的声誉而晋升为中郎、文件的记室事务。当时四方多事,奏章堆积,诸葛恢考虑处理,都很合适。当时,王氏是将军,诸葛恢兄弟和颜汉一起担任重要职务。刘超忠诚谨慎地掌管了书写法令。当时,人们认为皇帝擅长任命人才。
建兴元年(312年),晋朝皇帝司马邺即位,征召任用四方人才,征召诸葛回朝担任尚书郎。司马睿认为规划治理需要人才,于是上疏留留,秉承帝旨调任他为会稽太守。临行时,司马睿为诸葛恢设宴,对他说:“今天的会稽,就像以前的关中一样,兵多粮多,需要有好的太守。你有治理的天赋,委屈你去。现在四方分崩离析,应该救正扶危。什么是当务之急?请告诉我。诸葛恢表示感谢,所以他回答说:“今天的动荡和风俗习惯都在衰落。我们应该倡导五种美德,放弃四种坏习惯,利用忠贤,谴责浮华的人。司马睿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太兴初年(318年),由于诸葛恢政绩第一,晋元帝司马瑞下令成为皇帝,建立东晋政权:“最近国家有多难,官长变化频繁,弊端更多。就连圣人也要日积月累才能成功,更别说别人了!汉宣帝说:‘和我一起安定天下。只有二千石好官员。这是真的。所以黄霸等人有的十年,有的二十年不动,这也是他能成就中兴之功的原因。有升有降,这是政治之道。诸葛恢在会稽内史任职三年,政清人和,是诸郡之首,适当晋升官爵增加工资,以示奖励。现在诸葛恢的工资增加到中二千石。”
[img]104372[/img]
辅政去世
不久,诸葛恢因母亲去世而离开服丧。服丧期满,授予中书令。王敦上表任命诸葛恢为丹阳尹,因久病免官。
太宁两年(324年),晋明帝司马绍征服王敦,任命诸葛恢为侍中,任车都尉。后来诸葛恢因为征服王的功绩被封为爵位,把他的第二个儿子诸葛恢当成了关内侯。他还被授予诸葛恢为将军和会稽内史。后来诸葛恢被召入朝代担任侍中,后来被任命为左民尚书、武陵王师、官部尚书、尚书右仆射、散骑常侍、尚书令等。
咸康八年(342年)6月,晋成帝司马衍病重,遗诏以诸葛康、武陵王司马曦、会计王司马玉、中书监余冰、中书令何充为顾命大臣,协助朝政。不久,晋成帝去世,晋成帝与母弟琅琊王司马岳即位,为晋康帝。晋康帝即位后,诸葛康被任命为侍中、金紫光禄医生。
永和元年(345年)5月,诸葛恢去世,62岁。朝廷把他追给左光禄医生,仪同三司。所有的葬礼物品都是按照太尉陆玩的老例赠送的。死后的头衔是尊重。用太监祭祀。
诸葛恢:东晋时期重臣名士,政绩优异,被选为顾命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