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现代中医滋阴补肾的代表处方。它的原名是地黄圆,最早出现在北宋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的《儿童药证直诀》中。其初衷是治疗儿童“五晚”疾病,即生长发育迟缓。然而,钱乙远没有想到的是,六味地黄丸在他身后发展了1000多年,成为滋阴补肾、保健的名方。直到今天,它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那钱乙到底是谁呢?
钱乙,字仲阳,他的父亲钱颖擅长医疗,但他特别喜欢喝酒,不顾家庭。钱乙三岁时,父亲东游海上,再也没有回来,母亲也去世了,他成了真正的“孤儿”。幸运的是,阿姨和叔叔可怜他是孤儿,把他当作养子。叔叔姓吕,也是名医,他不仅教钱乙读书写字,还教他学医术。后来,阿姨和叔叔把父母的事告诉了钱乙。他痛哭起来,要求出去找他的父亲。花了几年时间,他终于把离开30年的父亲带回家了。村民们对此感慨万分,纷纷赋诗赞颂他。钱乙对叔叔也像对亲生父亲一样。吕先生没有儿子。钱乙去世后为他埋葬,为孤女办婚事。他每年都像父亲一样祭祀叔叔。
[img]103948[/img]
钱乙从小勤奋好学,勤奋善于思考是他成功的基础。他认真研究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尤其是《神农本草经》。据说钱乙在为父亲孝顺期间,在坟墓旁建了一个草棚,日夜背诵医经。当一个病人找到他时,钱乙在草棚里诊断和治疗他。
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生病了。钱乙应该召集他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通过简单的治疗治愈。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长公主请钱乙翰林医学士学位。第二年,宋神宗的儿子出现手足痉挛的症状,宫中的御医束手无策。长公主推荐钱乙。钱乙奉诏入宫,进入黄土汤使王子康复。宋神宗对钱乙非常满意,并将他提升为太医成。
[img]103949[/img]
钱乙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川经验,成为当时著名的医生。他一生中有很多作品,包括《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儿论》百篇等书,但都消失了。钱乙去世六年后,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考忠)收集并整理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本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许多良方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钱乙在儿科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后人的称赞,对中医辨证学和方剂学有很大的影响。他在中医史上确立了儿科的专业地位,后人称之为“儿科圣人”、“幼科之鼻祖”。
钱乙:后人称之为[儿科之圣]。他一生的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