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至1692年2月18日)被称为“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唐甄,被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社”。崇祯十五年,考中乡试。顺治初年,投靠永历帝朱由锤参加反清斗争。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拒绝为吴三桂写劝进表。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湘西草堂,安葬了衡阳县金兰乡高节里的大罗山(现在是衡阳县曲兰镇船山村老屋组大罗山的虎形山)。 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img]102584[/img]
轶事典故
忠心不改
为了事业和理想,王夫之从不被利禄诱惑,也从不被权力压迫,即使历经千辛万苦,也坚定不移。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衡阳与清兵作战。失败后,他隐居在石船山,从事思想上的描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天说话,以至于腕不胜砚,指不胜笔。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生,想给他一些食物和衣服。虽然王夫之生病了,但他认为自己是明朝的遗臣。他拒绝接受清廷官员或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来表达他的情绪:微风故意让我难以留下来,明月无意照顾别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对夫妇来表达自己的晚节。
自题墓志
庚午年(1690年),他在自己的墓石中特别警告儿子:“墓石不能做,偏袒你的兄弟为此,止此不能增加损失。行形原本是请志铭设置的,既有铭文,也不能重复。如果你的兄弟能老好学,你能称我为毁了我吗?几十年后,稍微纪念一下后人的耳朵,不要出来。背着这个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九月硕书授书。”
墓志铭中提到的“戊申时代”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候。王夫之特别强调“墓石不能作”,但如果作为,“不能增加损失”和“背后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心”。
[img]102585[/img]
人物评价
清代学者刘献廷说:王夫之学无处不在,在《六经》中都有解释。洞庭之南,天地活力,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曾国藩在《王船山遗书》中作序评论:独先生深固藏,追求无与伦比。平生痛诽党人标诽谤的习惯,不欲身隐而文,来反唇之笑。是的,它的身长邀请,它的名声是沉默的,它的学习也不显于世。荒山沙榻,终岁孜孜,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知而无悔。先生没有之后,巨儒迭兴,或攻良知捷获,或辨易图之凿,或详考名物,训注,音韵,正是《诗集传》之疏,或修补三礼时享之仪,号称卓绝。先生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一致。虽然着述大繁,醇驳互见,但可谓博文约礼,命世独立的君子。
谭嗣同在《论六艺绝句》中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靠南岳一声雷。
与王夫之有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后人如何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