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中说过“元以宽失天下,我救之以猛,恶棍却喜宽”。这句话有点令人费解。有什么令人费解的?
[img]101102[/img]
首先,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追求“道德政治”。尧舜时期的道德政治是后期统治者的典范,也是历代统治者积极追求的目标。如果一个皇帝实施了道德政治,他将在历史上留下命名,成为历代皇帝学习的榜样。例如,中国皇帝、宋仁宗、明孝宗等,被后人反复提及。
既然德政很重要,宽厚仁爱很重要,反过来,严刑重法与德政背道而驰。朱元璋为什么说元朝做错了?
其次,朱元璋说元朝“以宽失世界”,但我们的感受并非如此。元朝在中原建立统治后,实际上严格管理了中原和南方的人民。他们把人民分成四等人,完全失去了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格。此外,元朝严格控制武器,许多人需要共用一把菜刀。
所有这些都是元朝严格管理的表现。为什么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管理非常宽松?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吗?
所以,朱元璋是不是说错了?
事实上,朱元璋说的并没有错。我们可以先看一个事实。元朝建国才80多年,这一时期,在其他统一的朝代,如汉朝、唐朝等,都是国家欣欣向荣的时期。汉朝80多年,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力不断向上发展,但还没有达到顶峰。唐朝80多年是武则天时期,也是开元盛世后期的生长期。即使是宋朝,也是宋仁宗时期,一派繁华景象。然而,元朝此时却进入了崩溃阶段。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元朝统治者根本没有办法禁止。如果管理不太宽,为什么国家会分解,为什么全国各地都有农民起义,为什么朝廷军队根本无法控制局势?元朝不宽,能发生这种情况吗?
那么,为什么元朝严格控制国家给人的感觉是“宽”的效果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如下。
一、社会纲常被废弃。
[img]101103[/img]
元朝不是没有规章制度,也不是没有法律规定。其实这些东西很多,对全国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然而,有一件事是缺乏的,这大大降低了规章制度的实施。缺少的是社会的纲常伦理。
自汉代以来,当国家统治者是汉人时,他们一直非常重视纲常伦理的建设。按照“君、臣、父、子”的方式,规范社会秩序。这实际上是一种统治,称为礼教统治。
然而,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来自游牧民族,在中国实行四等人制度,以前的纲常伦理在这里并不起作用。然而,元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纲常能力制度。换句话说,元朝的统治者基本上放弃了礼教统治。
最初需要法治和礼治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法治(或缺乏不完善的法治),国家治理是否非常松散(或称为“宽”)?
二、朝廷吏治腐败。
元朝的另一个特点是官治腐败。
因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很大的特权,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自然的权力。他们可以获得官职和权力,而无需十年的寒窗和努力工作。而且,在整个官场上,利益集团相互勾结,关系盘根错节,更加腐败。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往往需要中央集权,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在强大的皇帝和中央集权的高压下,全国各地的官员都能得到极大的纠正。然而,元朝恰恰缺乏如此强大的皇帝。除开国皇帝忽必烈外,皇帝的能力也不足。而且,整个朝廷和皇室一直处于勾心斗角。元朝末年元惠宗在台上时,以至于皇后、皇帝、太子、丞相之间还斗成了一锅粥。因此,地方政府完全缺乏治理,官员腐败现象非常流行。
[img]101104[/img]
国家缺乏信任机制。
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由于整个朝廷及其官僚制度,与人民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个群体,官员不相信人民,人民不相信官员,官员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严重对立和撕裂。
如果官员和人民能够相互信任,一般来说,农民起义就不能成长。例如,在宋朝,虽然有很多农民起义,但农民起义从未发展和成长过。许多人可能在标志性阶段被告知秘密,或被朝廷解雇。
然而,元朝缺乏相互信任,农民起义蔓延后,突然成为全国性行动。这也是元朝管理“以宽失世界”的表现。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元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