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若敦生前为西魏、北周两朝效力,以勇武著称,尤善骑射,“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深受独孤信、宇文泰、杨忠等关陇权贵的赏识。
何若璧是北周隋朝的大臣,文武双全,“毕少慷慨大志,勇敢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重名当世。”
父子俩都是世界名将,在南北朝至隋朝的乱世时期,为效力的王朝屡立功勋,都曾封公拜将,不负人生所学。
[img]100458[/img]
但贺若敦和贺若璧的人生结局却不是很好,父子俩都被当权人赐死。
他们被杀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嘴,抱怨,激怒了当权者。他们生来就有一对父子。
一:贺若敦抱怨被杀
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北周朝廷让贺若敦以中州刺史的身份守卫函谷关,这一任命让贺若敦相当不满。
根据史书记载,贺若敦不满的原因有二:
一是从北周武成二年底到保定元年初(公元560年至561年),何若敦和独孤盛奉命率部攻略湘州,战后何若敦被免官。
当时北周军队分兵两路,以独孤盛为主(主要带领水军),何若敦为辅,对手是南陈将军侯雨率领的军队。
这场战争北周败,独孤盛一路大败而回,“(侯雨)与盛战在西江口,大败盛军,俘虏其人马器械,数不胜数。”
贺若敦在战场上一路不败,但他只有6000军队,独孤盛败后,他也无法独自攻略湘州,因此,带领军队撤退。
可回朝后追究责任,独孤盛无事可做,何若敦却被免职,“晋公(宇文)护以敦失地无功,除名为民。”
这是典型的拿背景小的背锅,独孤盛是关陇权贵家族出身,不容易严惩,@ 宇文护掌权只委屈贺若敦。
如果了解北周的权力格局,何若敦就应该知道,自己给关陇权贵背锅不会太吃亏。
事实上,他被免职后,仅仅一年后,宇文护就继续对他负重任。“保定两年,拜工部医生。找出金州总管、七州军事、金州刺史。”
但何若敦却牢记这件事,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与湘州之战同时,全军反而,不蒙景赏,翻被除名,每怀怨怒。”
第二:北周朝廷让贺若敦以刺史的身份守卫函谷关,他觉得官小了。
早在西魏的魏废帝时期,由于权臣宇文泰的提拔,何若敦的爵位就成为了公爵,曾担任过将军。
北周时期,在奉命守卫函谷关之前,他也是“金州总管、七州军事、金州刺史”
毫无疑问,让他担任中州刺史,守卫函谷关,是贬斥任命。史书没有记载原因,但我个人认为这与他经常抱怨湘州战争后被免职有关。
和他同龄人的军中同袍,当时大部分都是将军,但他只是一段刺史。因此,他继续抱怨,“敦靠功负气,顾其流代,都是将军,敦独不得”。
何若敦不停地抱怨,终于激怒了掌权人宇文护,将何若敦回朝中赐死,“晋公护怒,然后征敦还,逼自杀。四十九岁
[img]100459[/img]
二:贺若璧批评皇帝被杀
何若敦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为儿子何若璧以后不会重蹈覆辙,死前特别告诉他:“我以舌死,你不得不思考。”
而且,何若敦特意用锥子刺儿子的舌头,希望能让儿子牢记自己的教训,以后谨言慎行,“因为锥子刺毕舌出血,诫以谨慎。”
但是“有父必有儿子”这句话,真的很适合贺若敦和贺若璧这对父子。
在后来的生活中,何若璧没有从父亲那里吸取教训,或者时间长了,忘记了父亲最初的教训。
北周时期,何若璧还记得父亲死前的警告,曾因言行谨慎而躲过了一场高层权力斗争。
但到了隋朝,因屡立军功而“进入柱国,封爵宋国公,任右武候大将军”的何若璧,本性复发。
隋文帝杨坚执政时,他经常抱怨,因为他不喜欢功劳大,官位小。因此,他受到了杨坚的惩罚,不再受到杨坚的信任。《隋书·何若毕传》记载:
毕自称功名在朝臣之右,每一位宰相都许下自己。既然杨素是右仆射,毕仍然是将军,非常不公平,形于言色,由于是免官,毕怨恨越来越大。接下来的几年,下毕狱...公卿奏璧怨恨,罪当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岁余,复其爵位。上也忌之,不复任使,但每一次宴礼,遇之都很厚。
从那以后,何若璧没有吸取教训,多次表达怨恨,但杨坚仍然相对慷慨。虽然他不再重用何若璧,但他没有再惩罚他。相反,他多次给他建议。《北史何若璧传》记载:
上述说法是:“人有性善行恶者,公之为恶,与行俱。有三个太猛:嫉妒太猛,自然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以前在周朝,已教儿子反,这颗心终究不能改邪?”
杨坚的好意没有被何若毕吸收,何若毕也没有改正,最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杨坚死后,杨迪皇帝杨光上位,他对何若毕更不喜欢,“杨帝的后代,尤其是疏忌。”
原因是,当杨光带领隋军作为教练灭南陈时,作为先锋的何若璧得罪了杨光。
为了与同袍韩擒虎(唐初名将李靖的叔叔)争功,何若璧在攻打南陈国都和皇宫时,都忘了让领导杨光先进城领功劳。
[img]100460[/img]
他们都抢在杨光之前,先破南陈国都,再破南陈皇宫,再抓南陈皇帝陈后主,立功立功。
这种行为激怒了杨光,“晋王以璧先决战,违军命,所以以以璧为官。”几乎要惩罚贺若璧。
幸运的是,隋文帝杨坚当时执政,杨坚只在乎消灭南陈的结果,以贺若璧有功,对其免罪并重赏,杨广也只能认同。
但杨光心中种下了这颗不满的钉子,@ 继位后,杨广很不喜欢何若璧。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北巡。为了招待突厥可汗,他专门做了一个可以容纳几千人宴饮的大账。“时间是大账,下面可以坐几千人,召唤突厥启人可汗。”
但何若璧却私下批评杨光的炫耀之举,“毕以为太奢侈了,与高炯、宇文璧等私议得失。”
他们的言论被告发,让杨广知道,杨广怒不可遏,顺手杀死了贺若毕、高炯、宇文毕。
他去世时已经64岁了,离父亲去世已经42年了,也许,时间太长了,他早就忘记了父亲何若敦去世前的警告。
贺若敦和贺若璧在历史上有什么关系?他们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