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绰(314年~371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人。东晋大臣、作家、书法家是玄言诗派的代表人物。
出生于会稽,博学善文,放旷山水,与高阳许询同名,袭封长乐侯。起家太学博士,迁尚书郎,出任章安县令,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晋哀帝时,迁散骑常侍,带领作郎。阻止大司马桓温迁都洛阳,迁廷尉卿,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享年58岁的太和六年(371年)去世。他颇以文才著称。温、王、齐、庾诸君之死,必作碑文,然后刊石。在尤工书法中,《书估》被列为第四等。曾经写过《遂初赋》《游天台山赋》,编有《孙廷尉集》。
[img]98734[/img]
人物生平
孙绰,字兴公,祖籍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是东晋有影响力的玄言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据《晋书·孙楚传附孙绰传》记载,孙绰袭父爵为长乐侯,历任太学博士、尚书郎(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后来任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哀帝时,迁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诫过失)、领导作郎(负责撰写文件的职务)。晋哀帝龙和元年(362),大司马桓温北伐收复洛阳后,阴谋篡位,想迁都洛阳,并请自“永嘉之乱”南渡者,全部北迁河南。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因为朝廷和官员威慑桓温的权力。只有孙绰挺身上书《劝移都洛阳疏》。疏中写道:迁都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疏上,迁都乃止。不久,转廷尉卿依然领着作郎。因此,孙绰一举名垂青史。作为当时文士之冠,孙绰必须写碑文,然后出版石头。由此可见,文誉之隆。
晋废帝太和六年(371年),卒,时年五十八。《孙廷尉集》传世。有十五卷文集,隋书、《唐书经》传于世。
[img]98735[/img]
轶事典故
早年博学善文,放旷山水,曾有《遂初赋》自述其志,并有《游天台山赋》。与高阳许询「一时名流」。时人「或者爱迅高迈,就鄙视绰绰;或者爱绰绰才藻,但不取于迅」。沙门支盾曾试图问孙绰:「君何如许?」问他和许迅相比如何。孙绰答道:「高情远远,弟子早已服从;然而,一咏一吟,许将北面。」自称「情致」不及,文才有余。
孙绰相信佛教,与著名僧竺道潜、支藏有交往。他写了很多佛教文章,比如《名德沙门论目》、《道贤论》等。在《道贤论》中,他在魏晋之间附会了两晋七位名僧「竹林七贤」∶朱法护比山涛(巨源),朱法乘比王蓉(俊冲),丝绸远比稽康(叔夜),朱道潜比刘玲(伯伦),支藏比向秀(子期),法兰比阮籍(嗣宗),道深比阮咸(仲容)。
孙绰:东晋大臣、作家、书法家,以文才为名,尤工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