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循早有名气,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并称“五俊”。初任五官、阳羡县令、武康县令、王子舍人等职,在当地颇有政绩。退居会稽,参与石冰之乱的讨伐,拒绝叛将陈敏的封赏。郎王司马睿(晋元帝)出镇建业后,何循应邀为其效力,历官吴国内史、军事咨询祭酒、太常等职,对朝廷礼仪多有补贴。贺循二年(319年)去世,年六十。被授予司空,死后的头衔“穆”。贺循善写文章,博览群籍。有五卷文集(一作二卷),今已丢失。
[img]98599[/img]
轶事典故
舟中琴
何循曾到洛阳就职,任太孙舍人,经过吴地长门时,在船上弹琴。张翰不认识他。这时,他在金昌亭。他听到钢琴的声音很清晰。他下船去找何顺,所以他一起谈了谈。结果,他加深了彼此的理解,非常高兴。张翰问贺循:“你要去哪里?何循说:“去洛阳就职,正在路上。“我也有事要去洛阳,”张翰说。“顺路搭船,和贺循一起上路。他没有告诉家人,家人在知道这件事之前就追求了它。
创巨痛深
有一次,司马瑞和何循谈起吴石的旧事,问:“孙皓(孙吴末帝)曾经用烧锯割下一个姓何的人的头。这个人是谁?”何循没有回答,司马瑞突然意识到:“是何邵(何循的父亲)。”何循泪流满面地说:“我父亲遇到了一个暴君,我的内心创伤很深,无法用言语回答。”司马瑞对此非常内疚,三天没出门。
[img]98600[/img]
为世敬服
廷尉张凯住在一个小市场,他私下设置了街道大门,每天关门很早,但开门很晚。附近的人很担心这件事,就去州衙门投诉,衙门不接受;终于得到了击登闻鼓,还是得不到裁决。大家都听说贺循出去了,到了破冈,就连名到他那里抱怨。贺循说:“我被调任为礼官,与此事无关。人们向他磕头说:“如果府君也不在乎我们,我们就没有地方上诉了。何循什么也没说,只是叫大家暂时退下去,说以后见到张廷尉一定要问大家这件事。张凯听说后,立即把门拆了,亲自去方山迎接贺循。贺循拿出状辞给他看,说:“我不需要问这件事,只需要和你交朋友(贺循曾祖贺齐和张凯曾祖张昭相善),为了你舍不得扔掉。张凯羞愧地说:“人们有这样的要求,一开始并没有马上知道,门早就被拆了。”
[img]98601[/img]
主要成就
作为江南士族的领袖,贺循在支持东晋、补贴朝廷礼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贺循任会稽的历史上,他规划了绘画,调查了地形,动员了人民,挖掘了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县城的人工运河。然后组织人们修复其他连接的河流,形成纵横交织的水网,使原河流相互循环,调节水位,确保农田灌溉的需要。它不仅改善了会稽县的水环境,改善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灌溉、船舶、养殖和渔业带来了好处,而且为整个浙东提供了交通、物宜和军事便利。
个人作品
贺循有《丧服谱》一卷,《丧服要记》十卷,文集二十卷(《唐书经籍志》二卷,隋书经籍志五卷)。《全晋文》88卷有其奏疏。
贺循一生的成就是什么?与他有关的轶事典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