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流的说法是,汉高祖刘邦曾给韩信一个“三不杀”的承诺——看天不杀,看地不杀,看铁不杀。韩信和金属武器不能用来杀死韩信,这不等于黑了韩信的“免死金牌”吗?
[img]98532[/img]
谁想杀韩信?
历史书把杀韩信全部推给了吕后,包括被称为“公平”的太史公在《史记》中基本采用了这个口径。据史料记载,陈晨代地举起反旗,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弹压,本想让韩信随行,但韩信称病拒绝。然而,韩信并没有闲着。私下里,他经常和陈晨的信交流,打得很热,想待机而动。。。后来,韩信的一位家长冒犯了韩信,被韩信囚禁并计划杀害。很可能这位家长已经洞察到了韩信和陈晨的秘密计划,导致了谋杀。但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韩信的家臣早就把韩信和陈晨之间的秘密谋告诉了弟弟。不久之后,这位家臣的弟弟写信给吕后,告诉韩信谋反,于是吕后和萧何一起诱捕韩信,杀死了长乐宫钟室的韩信。
从头到尾都是吕后和萧何的“阴谋诡计”,与远在代地的刘邦无关。但仔细想想,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当时的吕后不是汉惠帝刘莹即位后的吕太后,而是刘邦怀疑的对象之一。没有刘邦的首肯,吕后竟然联合刘邦手下的“首席文臣”萧何,除去了曾经的“首席武臣”韩信。远在代地的刘邦知道后会有什么感受?皇后、皇太子和“首席文臣”在一起,刘邦还能睡觉吗?
[img]98533[/img]
再看萧何,晚年刘邦对功臣的怀疑日益增多,作为“起家队”之一的萧何也未能幸免。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干脆开始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活动,以自污求自保,向刘邦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只求财富。对于朝中的政治斗争,萧何也能独善其身,绝不掺和!但是他为什么突然和吕后打得火热,却接受了吕后的命令,协助吕后诱捕韩信呢?倒在吕后就是倒在皇太子刘颖身上。自古以来,皇帝和皇太子之间就有着极其敏感和特殊的父子关系,大臣们都避之不及。小何为什么要“飞蛾扑火”?
显然,杀韩信的不是吕后,而是刘邦本人。吕后只是被刘邦枪杀了!这也解释了萧何如此听吕后的问候的原因。此时,如果萧何不听问候,他就是模棱两可的。在某种程度上,他默认了韩信的叛乱,这意味着不言而喻。别忘了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其他人可以模棱两可,但他不能。他必须划清与韩信的界限!
而协助吕后杀韩信恰恰是“表示忠诚”的绝佳机会,萧何会错过吗?更何况萧何帮吕后杀了韩信,无形中递给吕后一张“投名”。对于吕后来说,至少说明萧何还是“听招呼”的。当时刘颖的储位没有威胁,接班也没有悬念,吕后强势掌权也只是时间问题。当时给吕后递上“投名状”,不被刘邦忌讳,有百利而无一害,萧何为何不呢?事实上,这也是萧何在刘邦死后能够好好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
[img]98534[/img]
为什么吕后用竹竿戳韩信?
韩信被汉高祖刘邦砍去楚王位,贬为淮阴侯后,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朝臣交往。历史上唯一高调记载的是韩信拜会樊迅,但樊迅也是谁呢?吕后的姐夫!吕后通过他诱捕韩信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萧何,他是韩信的“伯乐”、也是韩信为数不多的看得上眼、相对信任的朝中元老之一。只有通过他诱捕韩信,韩信的戒心才能降到最低。果然,萧何一出马,韩信还真相信他,结果让吕后抓了个正着!
韩信被抓住了,但吕后犯难了。虽然给韩信安的是“谋逆罪”,但足以夷灭三族。但刘邦曾公开承诺韩信“三不杀”,即使刘邦想杀韩信,也要考虑舆论,否则不是出尔反尔吗?自古以来,皇帝金口玉言怎么能出尔反尔?特别是对于迫切需要建立帝王威严的开国皇帝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吕后到底是吕后,没有一点手段,她后来为什么能镇住这么多汉朝的开国元勋?
[img]98535[/img]
既然“见天不杀,见地不杀”,那我们就把韩信带到不见天日的长乐宫钟室。有光是吧?嗯,那就用麻袋套上吧,你韩信还能“见天见地”吗?但是“见铁不杀”又让吕后犯难了,已经装在麻袋里了,灌毒药肯定不能灌了..好吧,让宫女们用竹竿戳你!现在没有金属武器了吗??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憋屈地死在一群“小女人”手里,而且死得那叫窝囊!
@ 据说韩信死在吕后手里,但吕后说:“这锅我不背!说白了,真正想要韩信死的是汉高祖刘邦,吕后只是被刘邦当枪使。但是刘邦已经给了韩信“三不杀”的承诺,皇帝不能出尔反尔吧?最后,这件“考智商”的事落在了吕后头上,吕后以女强人的智慧再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但帮刘邦背黑锅,而且很容易解决帝王不能“出尔反尔”的问题!
[img]98536[/img]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知道吕后可能有权利,但最终决定留下吕后。只有她能镇得住开国元勋,不会伤害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颖。即使吕后再次获得权力,至少皇帝还姓刘,包括刘莹的两个傀儡儿子!刘邦如果把权力交给异姓功臣,怎么能放心呢?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成为后来的霍子孟和曹孟德?刘邦别无选择,只能留下吕后...
怎样才能杀韩信? 为什么宫女还用竹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