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别名晏元献,991-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福州临川人,北宋著名作家、政治家,与其第七个儿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
14岁时,晏殊以神童入试,送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在文坛上写字,特别擅长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一生写字1万多首,但只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的残本。1055年,他在北京去世,被封为临淄公,并被称为元献。
[img]96302[/img]
主要成就
政治
宋仁宗刚到位的时候,他的第一任母亲张献给了明肃太后,掌管了国家事务。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看太后演奏。他们一时无法相持。晏殊挺身而出,建议太后听政治。丁和曹都看不见。这一建议在稳定当时的政治形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夏战争爆发后,晏殊建议仁宗放弃监军,不要以阵图授予将军,使将军在对敌时能够随机应对;他还建议整顿财政制度。所有这些建议都被仁宗采纳了。
晏殊乐于奖掖人才,当代名人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都来自他的门下;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培养推荐的,都被重用了。他还可以知道富毕和杨察在寒素中嫁给他们的女儿。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毕都被重用,被称为“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img]96303[/img]
文学
词
晏殊自幼好学,能诗善词,晚年还在努力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很多成就和贡献。而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思优雅优美的词风,创造了北宋优雅的词风。冯旭的《艾庵论词》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同“开江西一派”。 中国古典诗歌专家叶嘉莹认为,晏殊在词史上的地位主要是承先启后,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优秀的词作带动了词坛的繁荣,即“临川(晏殊)珠玉继阳春,拓展了词中的新意境”。
一方面,晏殊的话大多是娱乐客人、逗留时光的作品。有的形容男女爱情,春花秋月,有的形容伤春怨,离情别恨,有清新的话语和优雅的气息。这个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人生理解,具有士大夫的气质,可以说是从“聪明的词”到“士大夫的词”的过渡。晏殊也是北宋第一个专攻令词并以此闻名的人。
另一方面,晏殊词风格温润秀洁,优雅典雅,语言优美自然,节奏优美和谐。他善于捕捉瞬间场景,即场景传播情感,构建感伤的情感词汇。他大多继承了南唐的风格和形式,尤其受冯延思词风的影响。他学习了冯词的美丽和疏朗,摆脱了花间派的脂肪和粉末,创新了很多。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思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阈菊愁烟兰哭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其“无奈花落,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晚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短,向人流泪”(《摇庭秋》)等好句广为流传。现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境界”,而“昨晚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属于“第一境界”。
[img]96304[/img]
诗文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为天下所宗”;他还创作了成千上万首“闲雅有情”的诗,其诗有闲雅的趣味和多情的思绪。 宋祁的《笔记》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也是诗人。末年见编集者超过万篇,唐人以来从未有过。”
教育
晏殊担任地方官员时,非常重视学院的发展。他大力支持应天府学院,邀请范仲淹到学院讲课,培养了大量人才。学院(又称“绥阳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学院。这是晏殊自五代以来开创大办教育的先例。
庆历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职时,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国家、县立学、改革教学内容和官学教授。从那以后,从京师到县都有官学。这就是著名的“庆历兴学”。 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
晏殊在政治、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