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后,罢仪鸾司,改变锦衣卫,秩从三品……”-明史
锦衣卫是明朝政治生活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该组织成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虽然后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撤军,但明朝成祖的需要恢复了建制。从那以后,锦衣卫组织与明朝纠缠在一起,相互依存,直到明朝灭亡。
当然,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只要提到“锦衣卫”这个词,就会出现“闻风丧胆”、“谈虎色变”等难以形容的印象。毕竟作为一个只对皇帝负责的侦探、逮捕、审讯、收集军事情况、情报机构,它的权力太强大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秘而庞大的组织,为什么15万锦衣卫在明朝灭亡时没有救国,而是消失了?
[img]94062[/img]
01明朝锦衣卫
从明朝的兵制来看,锦衣卫既不属于都司,也不属于五军都督府。其组织实际上是皇帝“亲军十二卫(后改为二十六卫)”中的一卫。显然,所谓亲军十二卫,就是皇帝的贴身卫队,直属上级就是皇帝本人。
锦衣卫的前身是洪武两年亲军都尉府隶属的仪鸾司。洪武十五年,仪鸾司改制为锦衣卫。从此,锦衣卫直接受到皇帝的管辖,他的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
虽然锦衣卫的官制指挥只是三个产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变了。要说锦衣卫的工资名称和统军,其实和亲军十二卫的其他诸卫没什么区别,但有一点特别不一样。也就是说,洪武十五年来,仪鸾司改制了锦衣卫,还增加了一个北镇抚司负责诏狱。
所谓诏狱,是皇帝亲自处理和管辖的重大刑狱。锦衣卫增加了这样一个北镇抚司,可以直接负责诏狱,基本上可以说有权直接处理各种刑犯。因此,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外,锦衣卫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侦查。
[img]94063[/img]
有了皇帝的大支持者,锦衣卫可以说是整个京城的风雨交加。简言之,锦衣卫有权审问和处置,只要它低于皇帝本人,无论官员级别有多高。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毕竟,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明太祖不知道吗?
“臭名昭著”锦衣卫
锦衣卫只对皇帝负责,有权私下逮捕、审问、处理犯人。他们的行为基本上可以用“肆无忌惮”这个词来形容。以至于经常屈打成招或者直接杀犯。@ 对于当时官场的官员来说,锦衣卫真的是一场关于颜色变化的噩梦。
例如,明朝著名的蓝玉案与锦衣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起案件不仅涉及4500人,还导致数万人被处决。我相信对任何人来说,这样的大案都是难以想象的。那么,明太祖真的不在乎吗?
事实上,明太祖也知道金衣卫的权力过于集中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洪武下令烧毁金衣卫的刑具20年,人民犯罪处置权移交刑事部门。洪武25年,明太祖再次下令,所有案件均由朝廷法官处理,内外法院的刑事事务不再由金衣卫处理。
[img]94064[/img]
然而,不幸的是,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后,因为“怀疑每个人都不同意”,他再次收集了自己的知己,恢复了行使锦衣卫的责任和相关权力。从那时起,锦衣卫一直存在,直到明朝灭亡。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的数量也从最初的5000人发展到明末的15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想,明末十五万锦衣卫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他们没有保住崇祯?
锦衣卫的末路
事实上,据说明朝锦衣卫亡国时,有多达15万人。但这样的数量在历史书上是有争议的。例如,李自成攻占首都后,只有2万多人。如果锦衣卫的最后一代指挥使罗养性拥有15万军队,他会轻易投降吗?
事实上,如果手下真的有15万人,恐怕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已经能够独立成为皇帝了。更重要的是,他手下有15万军队。他还会投降吗?他会看着他的两个兄弟悲惨地死去吗?他会卑躬屈膝地为李自成支付3.2万元的“赎金”
[img]94065[/img]
因此,罗养性金衣卫手下多达15万人的数量是毋庸置疑的,很有可能他手下只有不到1万人,甚至更少。
@ 锦衣卫的职责实际上是对皇帝负责的力量。说白了,他们是一群保护皇帝的内卫,根本不是一线作战力量。更何况到了明末,实力雄厚的锦衣卫早已失去了初衷。在腐朽的官场中,他们已经成为官绅子弟升职发财的“工具人”,他们的战斗力一定很少。
因此,当明朝灭亡时,崇祯周围没有多少人受到保护。锦衣卫的指挥使罗养性根本没有多余的想法,只会躲在家里等待形势的变化。至于锦衣卫的二把手李若琏,虽然他有意保护崇祯,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敌人,与自己的力量一起杀死了黄泉。
据说锦衣卫虽然最后看了很多人,但毕竟不是一线作战力量。因此,面对李自成的军队,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被击败并死亡。即使有些人能逃跑,他们最终也不会再有行动了。
[img]94066[/img]
04结语
明初,锦衣卫组织实力雄厚,个人实力毋庸置疑。但到了明末,整个王朝已经衰落,锦衣卫组织也不例外。因此,明朝灭亡时,锦衣卫的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十五万 为什么他们没有出现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