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人,北宋政治家,作家。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入士第,授会稽知县。他从当地官员晋升为知制高、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与政治事务、枢密使等职务。在嘉佑六年(1061年),他正式拜访了官司侍郎、同平章事、吉贤殿大学士。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上门下侍郎、官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之后因年老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判永兴军,最后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80岁。获得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授予“宣靖”。赵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宋理宗。曾公亮曾与丁度一起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撰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img]93957[/img]
主要影响
政治成就
针对北宋官治混乱的弊端,曾公亮提出废除“勘探法”,对各级官员的任用和晋升采取考试监督措施,即“三考有善政者,升官资;如果两个有善政者,他们将被任命;如果没有结果,他们将被解雇。”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减少冗兵的计划,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曾公良作为北宋政坛的三朝元老,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早年,他有一颗改变的心。他不仅大力推荐王安石主持王安石变法的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给予王安石相当大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变法。后来,由于对王安石变法理解的差异和其他原因,他最终未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变法派。
军事思想
天圣时期,西夏叛宋,朝议兴兵讨伐,仁宗战不定。曾公亮演奏了《征怀书》,认为治天下的根本。当他采取先怀柔后征服的策略时,否则他就会失败,敌人和敌人变得越来越猖獗,官军也会受到损害。仁宗采取怀柔政策,西夏率领。
庆历年间,曾公亮对时弊提出了“择将帅”的主张,以加强武备。他认为:择将之道,只审其才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他认为不称职的原因不是世无将才,而是选择不得其想,或者用人不能尽其所能。他建议选择必须先尝试才能,尝试有效,方给显官厚禄重任,然后委其命而不制约,用其策略毫无疑问。
曾公亮和端明殿学士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官方综合军事作品,对宋代以前的军事思想研究非常重要。其中,武器的制造大量介绍,对中国古代军事史和科技史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img]93958[/img]
历史评价
赵旭:公亮谨慎,内外无间,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续资治鉴长编》)
李复:老凤池边蹲不去,饿乌台上沉默不语。(石林燕语引)
贾众:曾鲁公脊骨如龙,王荆公眼睛如龙。(《宋人轶事汇编》)
曾肇:公以儒术官事见推,一时履和蹈义,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可以奋斗于小官,不求党援,周旋侍从。致位宰相,佐佑三世,有劳有能,定策受遗,为国家做出贡献。知止克终,老而弥少。作为一代宗臣,可谓盛哉。 (曾太师公亮行状)
王称:公亮勋亚于琦(韩琦),而不是洁身之义,怀禄不去,君子嘲讽。 (东都事略)
李涛:公良喜推荐人,多得人,自然吝啬,殖到巨万,持禄固宠,为世所嘲讽。晚年昏病,以歌舞沈日夜。(《续资治通鉴长编》)
王淮:立贤无方,汤之执中。必说闽有章子厚,吕惠卿,没有曾公亮,苏颂,蔡襄乎(宋史引)
[img]93959[/img]
朱:所到举职,都有能名。 (三朝名臣言行录)
脱脱:公亮静重镇浮,练宪法,与韩琦并驾齐驱,自称老成。升为自己的演讲者就是直言不讳的声音。然而,他们都被任命为威胁。公亮疾琦专任,推荐王安石之间,升为阴助安石,杨为异同,以避免清议。他们是这么想的。他们是真心谋国的吗?新法之行,何必正救。 (宋史)
黄仲昭:公亮方厚重,深沉周密,辅毕三朝,自称老成。然而,王安石的可用性和安石的变法没有什么不同。世界嘲笑他持有陆固宠云。(《八闽通志》)
王夫之:曾公亮、王陶之琐者,何当荣辱,引身突退,虚端以待安石之纵横哉?(宋论)
匿名:曹玮沈勇有谋,公亮入相称职。(历代群英歌)
曾公亮一生有什么作为?后人如何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