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人,北宋政治家,作家。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上士第,授会稽知县。他从当地官员晋升为知制高、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与政治事务、枢密使等职务。在嘉佑六年(1061年),他正式拜访了官司侍郎、同平章事、吉贤殿大学士。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上门下侍郎、官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此后因年老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再判永兴军,最后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80岁。获得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授予“宣靖”。赵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宋理宗。曾公亮和丁度承旨编纂了《武经总要》,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img]93962[/img]
人物生平
仕途迁升
曾公亮是刑部郎中的次子,他从小就颇有野心,器度非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
乾兴元年(1022年),曾公亮被父亲奉命祝贺宋仁宗登基。仁宗任命他为大理评事,但他决心从正确的道路登官,不愿意以斜封入仕,所以没有调任。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被授予越州会稽知县为进士甲科和第。
天圣六年(1028年),曾公亮治理镜湖,立斗门,将水泄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洪水的折磨。后来,曾公亮因为父亲在会稽买田,被贬为湖州酒。
为官有能
几年后,曾公亮进入北京担任国子监督管理局,然后改为诸王府侍讲。不久,他被提升为吉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识分子和历史博物馆。一年后,他应该按照旧的考试厅职位。曾公亮凭借自己的文章被授予吉贤校理、天章阁侍讲和日常生活笔记。完善天章阁待制,赠送金紫衣。
在此之前,仁宗当面给曾公亮一件金紫色的衣服,说:“我因为尊重和宠爱儒臣而在讲座上赏赐你。”于是曾公亮以知制官兼任历史博物馆,然后改为翰林学士,被判三班院。三班院的官员很多,很复杂。如果他们不受贿,他们就会被拒绝。大多数贵族子女依靠权力来拜访他们。曾公亮选择了前后章程,根据情况办事。官员不能干预。
曾公亮后,以端明殿学士的职业知识郑州。他在管理政治事务方面很有名。所有的小偷都逃到了其他州县,以至于辖区内出现了“夜不闭户”的现象。有一次,朝廷使者因为在郑州丢失了财产而移交了曾公亮的书,并对小偷进行了盘问。曾公亮报告说:“我所在地的地方没有藏起小偷,恐怕我会被随从藏起来。”如曾公亮所料,使者进行了搜查。
[img]93963[/img]
老成练达
皇佑三年(1051年),曾公亮升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不久之后,他被提升为政事(副相)。加礼部侍郎,改拜枢密使。
嘉佑六年(1061年),曾公亮升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集贤殿大学士,与另一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明练文法,为官多年,熟悉朝廷台阁的规章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向他询问相关规章制度。仁宗末年,韩琦要求建立国家储备,并与曾公亮等人就计划达成协议。
密州民田盛产银,有人偷银,大理寺判定他们是强盗。曾公良说:“这是禁物。虽然偷银是强盗,但不同于从人民家里偷财产。”为此争论,他向有关部门发表了讨论。根据抢劫盗窃财产的法律,盗窃银行不会被判处死刑。起初,大多数东州人因此被判处死刑,从那以后就没有死刑了。
辽国命令人们在边境河流中钓鱼,并多次开放盐船。边境官员不敢禁止他们。他们都说:“与他们竞争,他们会有麻烦的。”曾公良说:“一开始是不禁止的。我们将来该怎么办?知雄州的赵子勇敢而足智多谋,能胜任此事。”于是他派人告诉赵子,边境灾害终于平息了。
宋英宗即位后,曾公亮被授予中书侍郎和礼部尚书,并很快担任家庭尚书。英宗体弱多病,无法与辽国使者见面。曾公亮奉命在博物馆设宴招待使者,但使者拒绝参加宴会。曾公亮问使者:“如果你不去参加宴会,这是对君主的不尊重。君主生病了,但你必须让他亲自举行宴会。你能安全吗?”使者听了之后,立即去参加宴会。
宋神宗即位后,曾公亮被加官门下侍郎兼官部尚书。
西宁二年(1069年)升任昭文馆大学士,累封爵位为鲁国公。
[img]93964[/img]
起镇永兴
曾公亮因年老多次要求辞去相位。西宁三年九月(1070年)被授予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曾公亮四年(1071年)被朝廷起复,判永兴军。
此前,庆州士兵叛乱伏击,但其他党逃跑,从陕西以西为戒备。朝廷检阅义勇,增加边境守兵,移动内地租赁,使人情骚动。曾公亮冷静对待,依次罢免,专门裁减多余支出。长安豪强喜欢制造谣言,声称士兵们抱怨削减费用,并计划在元宵节与其他军队勾结,发动叛乱。长安官民非常恐慌。有人劝曾公亮不要出游,曾公亮不为所动,张灯尽情观赏,与客人佐僚直到晚上才回来。
在永兴军任职一年后,曾公亮回到京师,立即以太傅之衔致仕。
年迈去世
元丰元年(1078年)闰正月戊戌日(一作己亥日),曾公亮去世,享年80岁 。神宗闻讯后,下诏辍朝三日,亲临其府第吊唁。三月,神宗身着素衣,在禁园中为曾公亮举哀;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死后的头衔“宣靖”,并允许他享受宋英宗庙。下葬时,神宗亲自篆写曾公亮的碑首名为“两朝顾命赞策勋德之碑”,后下诏改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曾公亮的画像被张挂在昭勋刁德阁,成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北宋宰相、文学家,他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