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汉高祖刘邦的直子,公元前195年即位,公元前188年死于未央宫郁郁寡欢,在位8年,死于24岁。
汉惠帝刘英,即皇位后,在相国曹参的帮助下,继续实施刘邦的安邦定国政策,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进一步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
[img]88533[/img]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又称“安静无为”。有一个典故,叫“萧规曹随”,是汉惠帝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而来的。
惠帝即位后的第三年,相国萧何去世了。汉臣曹参与萧何原本是好朋友,后来因政见不同而有些矛盾,但萧何临死前,仍以大局为重,推荐曹参为宰相。
曹参任相国后,推荐并选拔了一批务实却不想虚名的官员,更换了那些不做实事又好生事的人。
从那时起,他不再询问一些具体的事情。他整天在家喝酒聊天。公卿大臣们来找他讨论政治事务。他总是用语言打断他,用酒待他,让他喝醉了。
惠帝见相国整天不理政务,心里很不踏实,就让曹参的儿子问。
他的儿子说:“你是相国,总不理政务,怎么安天下?”
曹参怒骂道:“你知道什么?国家大事需要你多嘴吗?”
惠帝知道后,更加困惑,于是直接找曹参亲自问。
曹参赶紧恭恭敬敬地脱下帽子说:“陛下,你和先帝相比,谁更聪明?”
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比?”
曹参还说:“我和萧相国相比,你看哪个贤明?”
惠帝笑着说:“卿似乎比不上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既然你比不上先帝,我也比不上萧相国。先帝和萧相国安定了世界,制定并完善了一套法律政策。只要我们认真遵守,继续实施不是很好吗?”
惠帝听后称赞道:“很好!”
[img]88534[/img]
为什么曹参建议惠帝这样做?原来曹参在任惠帝相国之前曾在齐国任丞相。
当时,他与许多有识之士探讨了治国安邦的道理,但各有所见,彼此不同,没有达成共识。
后来,他拜盖公为师。盖公集的历史经验告诉他一套“治道贵,安静,人民自定”的道理。这意味着政治家只有简政安民,国家才会稳定。
这种思想被称为“安静无为”,或“无为而治”。
据说这句话出自黄帝和老子的经书,所以也叫“黄老思想”。
曹参是一位有远见的大臣。他建议惠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正是为了适应秦朝暴政和多年战争后。
人们渴望过上稳定的生活,受到了惠帝的赞赏。
[img]88535[/img]
与民休息
根据曹参无为而治的思想,惠帝继续实施与人民休息的政策。
他奖励人口增殖和土地开垦,规定15至30岁的女性将被罚款。
减少人民的兵役,两次修建长城,每次只征收145万人,每次不超过30天。
进一步减税,他将刘邦的十五税改为三十税一,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惠帝继续实施与匈奴和亲政策,为中国创造稳定的环境。
惠帝时,北方匈奴逐渐强大起来,领导冒顿派使臣致书调戏吕后,语言亵渎。吕后怒不可遏,想杀了使者,出兵征讨。
为了避免战争,惠帝和大臣季布说服吕后,顾全大局,忍受污辱,用盛宴款待。
离开时,惠帝还赠送了冒顿一位宗室公主,赠送了许多礼物,使冒顿深受感动,回赠了许多马匹,主动与汉朝和好,安定了边境。
[img]88536[/img]
惠帝之死
据史书记载,惠帝是一位不喜权术、讲究实事的皇帝,从而赢得了大臣们的尊重,但他的性格却比较软弱,所以吕后得到了专权。
刘邦活着的时候,王子刘颖性格懦弱,不喜欢。她喜欢戚夫人的儿子赵王,戚夫人日夜在刘邦面前哭泣,总是说赵王是王子。
于是刘邦慢慢动了心,也想废盈立赵,但在吕后和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下,没有做到。从此,吕后和戚夫人就产生了怨恨。
刘邦死后,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并派人召见赵王,使者去了三次,没有召唤。
赵相建平侯周昌告诉使者:“高祖把赵王托付给了大臣。现在赵王还年轻。我听说太后恨齐夫人,想召回赵王,然后一起杀了他们。因此,我不敢让赵王去。此外,赵王生病了,无法召唤他。”
吕后知道后很生气,就派人先把周昌召到长安,再派人去召赵王。
这次,赵王来了。
在赵王到达首都之前,这件事被以仁慈著称的惠帝知道了,对母亲的行为非常生气,于是他亲自迎接了灞上。
回到宫殿后,他和赵王一起吃饭,住在一起,让太后找不到开始的机会。
公元前194年2月的一天早上,惠帝出去打猎,赵王因为年纪小还没起床。太后知道后,派人送毒酒。
惠帝回来后,赵王被毒死了。
不久,太后割断了齐夫人的手脚,挖出眼睛,用火把耳朵弄聋了,给了她哑药,让她说不出话来,然后把她扔进厕所,叫做“人猪”。
几天后,吕后让惠帝去看“人猪”。当惠帝知道“人猪”是齐夫人时,他哭了起来,病得不起。他派人去对吕后说:“这真的不是人们所做的。作为太后的儿子,我真的无法治理这个国家。”
从此,惠帝不理朝政,整天喝酒,情绪低落,久病不愈。
公元前188年8月死于未央宫。
汉惠帝继位后,轻盈薄赋 最后为什么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