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学者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这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因为分科取士的方法叫科举。从隋朝到清光绪27年最后一次进士考试,科举制度经历了1300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官员的权力被中央政府收回,科举制度取代了九级中正制。隋阳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采用考试方法选择进士科。《礼记·王制》第一次见到进士这个词,其本义是可以进入爵禄的意义。当时的主要考时政策是关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论文,称为试策。这种分科取士、试策取士的方式,虽然当时是草创时期,没有形成制度,但却紧密结合了阅读、考试和作官,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的新一页。
唐代科举特点:诗词歌赋多种多样
唐代科举考试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进士科的崛起,已经成为出身于学者的主要途径。在唐代,进士科考试倾向于以诗为主。不仅如此,进士科学者还将自己的文学创作编成文卷,献给当时的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以获得他们的欣赏和推荐,以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第一次机会。这种习俗被称为行卷。
宋代科举特点:轻视诗歌,注重实践能力
由于时间限制和其他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文学才华一般。然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有许多杰作。由于宋代文官政治的实施,大量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发言权,而且在文学界也有领导作用。因此,宋代文人大多是官僚、学者和文人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远远大于汉唐。
明清科举特点: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
明清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的字数每次都在变化。明代《四书》的题目要写200多字,《五经》的题目要写300多字。为了赢,考生往往写得越来越多。清康熙43年,规定每篇八股文不得超过700字,以后视为规则。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其内容也有自己的规定。
中国历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科举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