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这两本书都没有涉及到于姬的结局。根据自然情况,于姬无法生存,否则就不会有口耳相传的于姬自杀事件,也不会有“项羽美人墓”在唐朝时尚的位置。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四面楚歌中,喝剑只能是于姬唯一的结局。
一般来说,“霸王别姬”的故事反映了于吉和项羽感人的爱情;在楚霸王英雄的尽头,于吉自杀了。这个悲伤的时刻已经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激动人心的灿烂传奇。
追根溯源,揭露历史事件的真相,只能靠对原始文本的阅读。
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前两句是客观纪录片,也是于姬即将表达情感的情境安排。于姬对形势的判断与项羽的怀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小怪地说:“汉人都有楚吗?楚人为什么多!”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至未来命运的否定!你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结束,我也不想活下去。为什么虞姬判断“大王意气尽”?仅仅因为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如果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词,鼓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将军的反应不应该是“哭”,“哭”,而应该是愤怒的冠军,决定一场死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话语的煽动性和传染性。于吉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情境布局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将军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很奇怪。作为项羽最喜欢的女人,当项羽走到尽头,但还没有完全失败时,她应该站起来鼓励项羽,而不是跟上项羽“不利时机”的借口,诱使项羽在恶劣的情况下鞠躬。毕竟项羽才三十多岁。她知道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她还曾经有过“引兵渡河,都沉船,烧釜,烧庐舍,持三天粮,示士卒会死,没有回心”的经典战例,从而打败了秦军,起死回生。她还有一个经典战例,用3万人杀死了10多万汉卒,迫使刘邦数十人骑马逃跑;但此时,于姬并没有用以前的类似情况来鼓励项羽。相反,她哀叹“国王精力充沛”!此时此刻,项羽身边还有800多骑,都是精兵良将,都是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至少也能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项羽突破,来到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想东渡乌江。“吴江亭”愿大王急渡。今天独臣有船,汉军到,无以渡。”
可以看出,项羽没有机会过河,但项羽固执地认为“我死了”,不想过河,“自杀而死”。为什么于吉没有等待所有的机会耗尽,没有死亡的路,所以匆忙判处项羽死刑?
虞姬被誉为“坚定爱情的结晶”和中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林的《困学纪》)的和歌,散发出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并派往项羽的美丽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为风格,以项羽的“女人之心”和不听劝诫的任性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但史籍漫漫,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到丝毫的线索,就连虞姬第一次跟随项羽的时间也无法考验。
霸王别姬的典故来自哪里?虞姬和项羽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