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格格的起源:现在清宫剧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格格”满天飞,“格格”原本是满语翻译,翻译成中文是小姐姐的意思。清朝贵族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女之爵。格格,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称谓。使用正式称号时,国君和贝勒的女儿在后金时期被称为格格。清太宗起,按照汉人的习惯,逐渐重新规定了封号。被用作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的非正式称号。此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称为格格。
正式称号
后金时期,国君(即“大汗”)和贝勒的女儿(有时包括普通未婚女性)被称为“格格”,没有定制。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叫“东果格格”,次女叫“嫩哲格格”。
清太宗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开始模仿明制。皇帝的女儿开始被称为“公主”,并规定女王的女儿被称为“固伦公主”,妃子的女儿和女王的养女被称为“和硕公主”。“格格”是指贵族女儿的专称。
顺治十七年(1660年)开始将“格格”分为五个等级,即:
亲王之女,名为“和硕格格”,直福晋所生女为郡主,侧室所生女为郡君;
被命名为“多罗格格”的世子和郡王之女,直福晋所生女为县主,侧福晋所生女为县君;
多罗贝勒的女儿也是“多罗格格”,直福晋的女儿是君君,侧福晋的女儿是乡君;
固山贝子的女儿,直福晋所生的女儿封“固山格格”为县君,侧福晋所生的女儿不封,称宗女。
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直福晋所生的女儿称“格格”为乡君,侧福晋所生的女儿不受封,称宗女。
@ “公”以下的女人,都叫宗女。
直到清末民初,“格格”之称才逐渐终止。注:格格的读法是(gēgē)并非第二声(gégé)
非正式称号
在清朝,“格格”有时被用来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例如,在康熙时期,内务府的报告称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曾抚养康熙皇帝)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没有正式标题的贵族女性可以称为格格。《清仓钞》说:“亲王的女儿叫君主,君王和贝子、贝勒、辅国公的女儿叫君主。但除了公主,虽然有君主和县长的资格,但如果没有正式标题,统称为格格。大多数被称为格格的人都有以下次女之处。如果他们是长女,很少有人没有正式标题。”
此外,清朝亲王的低级妾有时也被称为格格,位于侧福晋和舒福晋之下。《清史稿》记载,雍正帝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宅,格格。”
清朝格格的起源 揭露清朝的人可以称之为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