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纬度是中国古代预言书籍和纬度书籍的合称。预言是秦汉时期巫师和方士编造的预示好坏的隐言。纬度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种书。汉光武帝刘秀后被称为“内学”,而原著经典则被称为“外学”。预言纬度的学习是对未来的政治预言。
一种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理论。以古河图、洛书神话、阴阳五行理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神秘自然界的偶然现象,并将其视为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在东汉很流行,被称为内学和秘经。魏晋后日益衰落,刘宋后的预言书也被历代查禁,只有少量残篇,包括明代的《古微书》、清《七纬 》等等编本存世。除了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预纬之书还包含了一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预言纬度”,其实是“预言”和“纬度”的合称。“预言”是秦汉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和预言,作为上帝的启示,向人们展示未来的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预言有预言、图预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就是秦代的预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作的依附于“经”的各种作品。东汉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都有迷信的方法和对儒家经典的预言 。预言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有一些预言记载。纬则较晚,通常被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预言、纬逐渐合流。
发展
预纬大盛于东汉初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预言起兵,即位后崇信预言纬度,“宣布图预言世界”。预言纬度的学习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就业政治和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取决于预言纬度;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取决于预言纬度。预纬在汉代的流行离不开汉代思想界的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害的泛滥。预纬与经学的结合,促进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预言纬度的学习对东汉的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学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在东汉末年逐渐衰落。由于预言纬度是人工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用来传播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危险,魏晋多次禁止。杨迪皇帝正式禁止后,预言纬度的书大量丢失。
预言纬度充满了强烈的神学迷信色彩,注定不能长期与儒家经典并行,很快就被经典剥离了。然而,并非所有的预言都是荒谬的,它还包含了许多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学、历数和地理。@ 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2000年的最高伦理规范,其最初的确切表达是《白虎通义》从礼纬的《含文嘉》中吸引的。
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预纬。
例如,在秦朝,秦始皇误以为是匈奴人,于是命令蒙田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人。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朝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了个借口杀了他。因此,历史表明预言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有一个神秘的预言,预言会有一个“黑衣人”成为天子,结束乱世。最初的预言是“死者黑衣”。结果,穿黑衣服的北周摧毁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成了“黑衣临天位”。穿黑衣服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当僧。
四大名字中也有许多预言: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年轻时,一位老人对他说:“雨水盛,麦子死”这句预言暗示关羽淹没了七军,并在麦城谋杀。
在《水浒传》中,鲁志深,一位禅师告诉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遇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什么是预纬?预纬之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