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三顾茅庐”的出处妇孺皆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讲述了刘备聘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实现皇帝事业的故事,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态度,生动地描述了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的敬仰。这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创作的。但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是不是“三顾茅庐”?学术界各有各的说法。
《三国演义》第一次见面的记载是,刘备带领军队驻扎在新野时,徐舒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卧龙,将军愿意见到他吗?刘备说:“你带他来吧。徐舒说:“你可以主动来看这个人,但你不能让他来看你。可见,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请求拜见、请教。只有三次去,才能见面。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行,也没有说明是在茅庐见面。
诸葛亮自己的《出师表》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亵自屈,三顾臣在草庐里……”这些话,证据确凿。陈寿在《三国志》中写了《隆中对》,详细记录了刘备三次访问和诸葛亮关于世界情况的内容。刘备的“三顾茅庐”一直被视为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有很多困难,急需人才。从理论上讲,“三顾茅庐”是极有可能的,历代没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但现在有人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三顾茅庐”的记载令人难以置信。诸葛亮是一个胸有宏图的人。刘备邀请他出山。当然,这是正确的。他怎么能摆架子而不抓住这个可能失去的机会?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怎么能如此低声地乞求诸葛亮呢?虽然前一句话以隆中对为证据,但当时曹操数十万南征大军威胁刘备,不提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不合理的。与此同时,刘备第一次见到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编造的。因此,“三顾茅庐”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在三国人鱼圈写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刘、诸葛二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据说刘备在樊城驻军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曹操即将对荆州发动进攻。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懂军事,难以抗拒。诸葛亮于是北行见刘备。刘备诸葛亮年轻,根本不重视他。刘备逐渐信任诸葛亮通过谈论当今政局的对策来信任他。@ 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的记载也差不多。
从诸葛亮自身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有人调和了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和诸葛亮的樊城自请相见是真实可信的。清代学者洪颐轩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第一次见到刘备在樊城,刘备虽然以上客待,但并没有特别重视他。当徐舒推荐的时候,刘备又见面了,渐渐有了深厚的感情。并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见,在建安十三年再见。诸葛亮后来非常感激,所以他把它写进了《出师表》。
只有当事人知道诸葛亮和刘备是“一见”、“再见”还是“三见”。然而,“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流传下来,吸引了无数人。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