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战是什么意思?成皋之战始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5月,至汉四年(公元前203年)8月,前后持续约两年零三个月。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围绕战略要地成高(今河南省荥阳市四水镇)展开的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重政治、军事、经济的配合,巧妙运用积极相持、翼翼迂回、敌后骚扰等策略,动员、疲惫、削弱、战胜强敌项羽,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成皋之战的历史背景: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朝反动统治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而剧烈的变化,即起义军首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了长期战争,历史进入了楚汉时期。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但他有着丰富的政治远见,注重争取民心,吸引军政人才,因此在政治上有着积极的地位。 在军事活动方面,刘邦善于运用战略,巧妙利用矛盾,实现隐形隐真。当项羽东进镇压田荣反楚时,他暗渡陈仓,占领战略关中地区。随后联系诸侯军56万袭占彭城,端上项羽的老窝,成为项羽强大的对手。
然而,在攻占彭城后,刘邦对表面上的胜利感到满意,享受葡萄酒,忽视了警惕。项羽一收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就带领3万名精英士兵齐头并进。他利用汉军毫无戒心的机会发动进攻,夺回彭城。汉军没能成为军队,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跑。他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羽的囚犯。
彭城之战使汉军主力遭到歼灭性打击。楚军乘胜实施战略追击。一些追随刘邦的诸侯在这个时候使舵,背叛了汉朝。情况对刘邦来说非常严峻。然而,刘邦毕竟是一个强者。为了扭转不利战局,改变楚强汉弱的局面,他果断采纳顾问张亮等人的正确建议,争取政治上与项羽发生矛盾的英布,重用彭越和韩信,团结内部力量;以军事依据为基础,以积极坚持为主;以敌后袭击和南北两翼牵制为辅的楚战方针,并逐一实施。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4月,汉军惨败。五月,刘邦、韩信收拾残部,退至荥阳(今荥阳东北)。荥阳西面的成皋,古称虎牢。北临河水(黄河),南临嵩山。从嵩山到北,城东的四水流入河流,一直是洛阳(今洛阳东)的屏障,进而保证关中安全的军事重镇。当时,萧何调发关中老弱及未成年人参军,汉军军势复苏。韩信领兵迎接楚军追兵于京(今荥阳东南)、索(今荥阳)之间,阵脚初步稳定。刘邦以灌婴为骑兵将领,率郎中骑兵与楚军骑兵在荣阳东作战,遏制楚军进攻。汉军筑隧道至河水,取敖仓(今荥阳东北)积粟食用,决心守荣阳、成皋,依托关中,与楚军长期抗衡。在此之前,英布被汉使说动,举兵反楚。项羽急送项声,龙,攻打英布,兵力受到极大约束。六月,刘邦回到汉都橡阳(今陕西临潼北),采取措施稳定后方,并命令宰相萧何管理关中,负责补充兵员,供应粮备。
成皋之战是什么意思?成皋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