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1. 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挂着一条玉带;还有一堆雪,雪下有一个金发夹。

判断:可叹停机德,可怜咏絮!挂在玉带林里,埋在雪地里。

解析: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孤独的女儿,一个是皇家商人的女儿;一个天真坦率,一个城府深;一个孤立无助,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判断逆者的知己,一个为卫道说教。脂砚斋曾说过“钗黛合一”,如何准确解释,可以研究;但无疑并不否认林薛两人的差异或对立。作者在一首诗中提到,除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外,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贾宝玉对他们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以表明发夹的命运是不同的,但结果是一场悲剧。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2. 元春,正册判词

画: 香柠檬挂在弓上。

判断: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三春争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析: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排名第一,财富最多,权力最大,这也是保证这一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贾府,世代勋臣,她又成了皇亲国戚。@ 小说的前半部分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省亲”等情节,尽量铺上贾府“火煮油,鲜花盛开”。然而,“奢华虽然令人羡慕,但离别却尴尬。谁赢得虚名,谁知苦甘?“试着看看元春回家私下和亲人见面的场景,在“荣华”的背后,你可以看到骨肉生离的悲剧。元春说了一句,哭了一句,把宫殿说成是“终究无聊”的“看不见人的地方”,就像从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的有力笔触揭示了封建阶级羡慕的荣耀。对于像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性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深渊。她不得不为失去自由付出代价。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已经是死别了;她不仅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生命。因此,写元春显贵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她后来的死亡是为了保护贾府大树的倒塌,反映贾府事败抄没后的悲惨景象。脂批指出,元妃之死也和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然而,这种成为“大节日,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在现存的后40回续书中表现出来。相反,续书通过元春之死称赞颂德,说“圣眷隆重发胖”才“多痰”致病,仿佛她的死足以显示皇恩浩荡。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红楼梦》中,短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但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却不清楚。这本身就足以发人深省。作者到底是怎么写的,从“虎兔相逢”这个词是无法推断的。《恨无常》中有些话也很奇怪,比如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假如元春后来死在宫中,建在“帝城西”的贾府并不遥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很难解决。现在只能成为悬案。然而,有一点,歌曲写得更清楚,也就是说,写元春以梦的形式对父母哭,说:“儿子的生活已经进入了黄泉,家庭哈哈,必须早退!”“这难道不是要求亲人以自己的仇恨为教训,迅速从官场逃脱,避免即将到来的灾难吗?由此可见,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政治失败,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宫廷内相互争斗的受害者。就这样,自称“不干涉时代”的曹雪芹,大胆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封建家庭的兴衰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争权夺利的肮脏活动。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我,我吃你”,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3. 正册判词迎春

画:一只狼,追一个美女——欲吃。

判断:子系中山狼,得志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解析:

贾府的二小姐迎春与同为淑出却精明能干的探春相反,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的浑名。她不仅做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生活中也只知道让别人欺负,对周围的矛盾纠纷采取冷漠的态度。她的存珠累丝金凤首饰被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试图为她追回,她说:“宁愿没有,又何必生事”;事情闹起来了,她不在乎,却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自己去看。抄大观园,司棋被逐。虽然迎春觉得“几年之情难舍”,流下了眼泪,但司棋求她说情,她却“连一句话都没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样一个懦弱的人最终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迎春象似乎被“中山狼,无情兽”吃掉了,事实上,吞噬她的是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她从小就去世了,她的父亲贾赦和邢夫人对她毫不怜惜,贾赦欠孙家五千两银子,把她嫁给孙家,其实就是拿她还债。一开始,虽然有人劝阻了这段婚姻,但“老人坚持不听”,没有人能做到。孩子的婚姻取决于父母。后来,春天回到贾府,哭着说她在孙家受到虐待。虽然每个人都很难过,但他们无能为力。已婚女儿已经是丈夫家的人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忍心把她送回狼窝。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迎春是大观园女儿国封建包办婚姻的典型代表。通过她不幸的结局,作者揭露并指责了婚姻制度的罪恶,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否认的客观事实。然而,有些人不得不把这种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信用记录在程伟元和高湖北续约的账户上,认为续约也比曹雪更有价值,即所谓的“更深层次的反封建意义——暴露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因此“在读者中发挥更大的反封建作用”。甚至认为“婚姻不自由”。在《红楼梦》中,它影响了整本书的线索。这无非是说续书改善了宝黛悲剧烈军属婚姻不自由造成的悲剧。我们的观点恰恰相反。所谓“更深层次的反封建意义”,如上所述,原本就有。《红楼梦》虽然暴露了封建婚姻的罪恶,但绝不是一本以反对婚姻不自由为主题或主线的书。这一点作为“影响整个线索”,自然改变了书政治小说广泛揭示封建社会黑暗主题,改变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四个家庭,基本矛盾局限于一个小家庭,读者关注男女爱情婚姻问题,真的是孩子的爱。这真的是续书作者对原始精神的歪曲。

4. 正册判词之探春

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艘大船,船上有一个女人,掩面哭泣。

判断:才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流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梦遥。

解析:

贾府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在思想性格上与姐姐“二木”迎春形成鲜明对比。她聪明能干,有心机,能决定,连凤姐和王夫人都怕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刻。她对生母赵阿姨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的重要原因是,一个处于妾地位的人敢于跨越界限,冒犯她作为主人的尊严。抄袭大观园,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种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姑娘带着蜡烛开门”,只允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允许动她姑娘的东西,说到做到,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也是为了在仆仆面前尽最大努力维护主人的威望和尊严。王善保家的“心里没有成算”,不明白这一点,动手动脚,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危机感触颇深,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对于像探春这样的人来说,作者有阶级偏好和同情。然而,作者并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下了她“出生在末世运偏差”的必然结局。探春后远嫁的情节写在原稿中,与续书不同。“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结婚,80回前写过;元春之死,探春之婚,从他们的曲文和相关的脂批来看,也是在贾府事败之前,也许80回后很快就会写出来。这样,80次之后,一波不平,一波又一波,剧情发展相当紧张,永远不会像续作者写的“四美钓鱼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5. 正册判词之惜春

画:一座古庙,里面有一个美人,在里面看经独坐。

判词:

勘探三春景不长,衣服改变了以前的妆容。可怜的绣家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析: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若为尼,这并不意味着她在大观园的姐妹中,见识最高,最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相反,在小说中,作者对惜春进行了深刻的解剖,让我们看到了她选择这条人生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地说,她是贾氏四姐妹中最年轻的,当她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接触到了贾府已经衰落的景象。四大家庭的衰落命运和三姐妹的不幸结局让她担心自己的未来。现实中的一切都对她失去了吸引力,所以她有了放弃世界的想法。主观上,她是一种孤僻冷漠的性格,不关心别人,这是利己主义世界观的典型表现。人们说她是个“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人生哲学是“我只能保住自己”。抄大观园的时候,她咬紧牙关,把没有过错的丫环赶出去画画,对别人的眼泪和悲伤漠不关心,这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表现。@ 贾府一败涂地,入庵为尼就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滚,保全自己的必然之路。对皈依宗教人物的精神面貌做出如此现实的描述,而不是在他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对宗教的批评。曹雪芹用自己的艺术手腕“摘下锁链上装饰的虚幻花朵”。

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教理论,认为珍惜春天的皈依佛教是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那时起,她可以得到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和生活的逻辑来描述她的家。“可怜的刺绣家侯门女,独自躺在绿灯古佛旁边!”在原稿中,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情况比续集要悲惨得多。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6. 凤姐,正册判词

画: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断:凡鸟偏从末世,都知爱这辈子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到金陵事更悲哀。

解析:

贾府的实际当权派王熙凤。她主持荣,与宁国府合作,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充分展现了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阶级。“突喇喇叭像建筑一样倾斜,昏昏欲睡像灯将尽”,不仅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完全崩溃的形象写照。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聪明累”中的“机关算得太聪明了,反算了卿卿的生命!“这两句话讲述了所有正在衰落的反动阶级的共同规律。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天才”。在短短几年的掌权中,她尽了最大努力改变和残忍阴毒,造成了许多罪恶。有几个人直接死在她手里。这一切只是为她自己的最终崩溃做准备。根据曹雪芹的初衷,贾门女霸的结局非常糟糕。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分有以下情节:

一、犯罪离家,与宝玉同淹没在狱神庙。原因无非是她收钱害命等罪行被揭露。例如,对于“获得权力的铁槛寺”,一对未婚夫妇被迫自杀,他们享受了320美元。脂肪批准指出:“如何消除,企业家不知道,有自己的知识。“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回首无怪其痛苦的状态”。离家出走的时候,刘奶奶也在“狱神庙相遇”。@ 还有小红、茜雪等人在狱神庙里见到凤姐。

二、在大观园拿着扫帚扫雪。这当是被罪外出,经过一番波折,回到贾府后的事。脂批说,在怡红院门前,未来“是凤姐扫雪捡玉的地方”

第三,被丈夫抛弃,“哭到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顺脂的批评来看,她发现丈夫隐藏的很多女孩的头发都是导火索。丈夫闹翻了,放弃了。当时凤姐“运气不好”,只能忍辱负重,这和“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大不相同。下半场的回头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痛苦,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棺材去。”脂批:“这是真的,伏下后文短命。”

@ 凤姐悲惨的结局是自食其果,并非人世祸福难定。

7. 湘云,正册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断:什么是富贵?襁褓中的父母违背了他们;展眼挂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析:

《红楼梦》以“写儿女笔墨”的面目出现,这让作者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感到担忧。因此,书中塑造的许多代表不同个性和类型的女性,从她们的形象基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可能不仅限于女性。在大观园女儿国,以脂粉精神出现的须眉气象最为明显,是史湘云。她的父母从小就去世了,由她的叔叔抚养长大,她的阿姨对她不好。所以,她的人生经历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直言不讳,开朗大方,爱调皮,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喝醉后在花园里的青石板凳上睡觉。她和宝玉也是朋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生气,但毕竟心胸开阔,“从来没有把孩子的私情萦绕在心头”。然而,另一方面,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在史湘云身上,除了她独特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封建时代一些文人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是在80回之后。根据《乐中悲》和脂砚斋评论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嫁给了一位侠义的贵族公子卫若兰,婚后生活依然幸福。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这对夫妇离开了,所以她孤独憔悴。至于传说中的一些续集,宝钗早卒,宝玉成了打门的卒,史湘云成了乞丐,最后和宝玉结婚了。这似乎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而是第31次“麒麟伏白第一双星”的回顾。事实上,“白头双星”是指魏若兰和史湘云都过着分离的生活;史湘云的金麒麟类似于薛宝钗的金锁,作为婚姻的证据。正如脂肪批准所说:“如果兰射坛后几十次佩戴麒麟,麒麟也在这里。这一次,所谓草蛇灰线伏在眼中,千里之外。那么,“提纲”是如何“伏”的呢?这一次,金麒麟碰巧被湘云捡到了宝玉的失落,湘云的丫环正在和小姐谈论“雄雌”和“阴阳”。一开始看起来真的很像“伏”湘云和宝玉有“缘”,而且和“金玉婚姻”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黛玉也对此表示怀疑,对宝玉说了一些讽刺的话。事实上,宝玉只是无缘无故地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就像袭人和蒋玉涵之间的“缘分”是通过他的传带交换彼此的汗巾。这一点,脂班说得很清楚:“金玉婚姻已定,又写了一个金麒麟,是间色法。因此,闪儿被称为“情感”,因为它感受到了。绘画为了使主色鲜明,用另一种颜色衬托,称为“间色法”。湘云的婚姻是宝钗婚姻的陪衬:一个是因为金锁,一个是因为金麒麟;一个是宝二奶奶,好像很幸运,但是丈夫出家了,守寡了;一个“配得上才貌仙郎”,没想到“云散高唐,水干湘江”,最后一个人呆在空房里。“双星”是牵牛织女演员的别称。所以七夕也叫双星节。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简而言之,“白头双星”意味着史湘云和卫若兰结婚后,由于某种不知道的原因,很快就离婚了,成了牛郎织女。这正好是宝钗“金玉良缘”的衬托。《好歌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怎么两鬓又霜?“脂批并提宝钗、湘云,说是指他们两人。可以看出,湘云将来会嫁给宝玉的人,就像黛玉当时因为宝玉收到金麒麟而“为之感受”一样,也是出于误会。

8. 正册判词之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位美女悬梁自吊。

判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都荣出,造衅开始真是宁宁。

解析:

秦可卿原本是被遗弃在养生堂的孤儿。她从“寒儒薄宦”之家进入贾府后,陷入了罪恶的渊源。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人侵蚀生活的恶果,其中第一个恶就是贾珍这些人形兽。《好事结束》有一点是相当有思想的:那就是秦可卿在小说中死得更早,然后还有元春省亲庆元宵等盛事。为什么要说她是“败家的基础”?作者真的认为贾府后来的失败就像这首歌所归结的“宿恶总因情”吗?四个家庭的衰落是由社会和政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和道德腐败也是由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即使曹雪芹不可能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要把后来发生的所有重大变化的责任都推给一个被邪恶封建家庭贾府毒气污染致死的女人呢?所有的原因都被称为“爱”?原来这和十二支曲《引子》中所说的“只为风月情浓”一样,只是作者有意识地在小说中所有人物和事件上盖上了隐藏的印记。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给人一种“大家谈恋爱”的错觉,作者虚构了太虚幻的境界和警幻仙子。然而,如果这种“荒谬的言论”不与现实交流,它就不能掩盖政治真理。因此,作者在现实中选择了秦可卿,一个因风月事件曝光而死亡的人。作为这种“爱”的象征,她在宝玉的梦中“幻想”为“爱”,也将仙姬与钗、黛的形象混为一体,也被称为“可卿”。最后,她和宝玉一起陷入了“迷宫”,暗示这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影子,以证明自己的“宿恶因情”。当然,作者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假象人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在太虚幻境入口处写了一副对联,提前警告读者辨别“真假”。

我们已经知道,贾府后来发生变化的直接导火线在荣国府,宝玉和凤姐都是荣国府的人,她们被罪淹没在狱庙里。宝玉的罪,无非是“不肖种大承挞”时传下来的那种口舌。虽然宝玉有沾花惹草的贵族公子习惯,但她永远不会像贾珍的父子那样无耻,这已经成为涉及整个贾府的罪行。当然,在政治斗争中,敌对势力应该抓住把柄来互相纠正。现在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成的邪恶,关并把它归结为它的发端——秦氏的诱惑。但就这个原因而言,也不能指出,这一切宁国府本来就更不像话了。比如按照封建礼法颓废家教论罪,贾敬纵容子孙肆意行动,比贾政想用严训教子就范,无能为力更严重,应该定为“第一罪”。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王熙凤的弄权、剑财、害命,也起源于她与宁国罕的合理。贾珍向王夫人流泪求情,请凤姐做丧事,纵容她“爱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让她忘乎所以。铁槛寺受贿后,“凤姐胆识越强,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肆意行动”。贾珍与死者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做了如此奢侈的葬礼。凤姐计算赚尤二姐,大闹宁国府,事情也从贾珍、贾蓉开始。贾蓉和凤姐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他还是最亲近凤姐秦的丈夫!然而,尽管如此,“多情”、“月亮”甚至秦可卿本人都只是作者揭示贾府各种关系的一种依赖。贾府衰落的原因和后果将由他自己的具体情节来解释,就像作者在描述冯渊和张金哥的死亡情节时一样。秦可卿“判断词”和歌曲中词句的含义比我们草草读到的表面印象更深刻。就连歌曲的名字“好事结束”,我们也意识到它的意思可能不局限于秦,而是整个贾府的失败。

9. 正册判词之李婉

画:一盆郁郁葱葱的兰花,旁边是凤冠霞袍的美人。

判断:桃李春风结束后,到头谁像一盆兰花?如冰水好空相嫉妒,白跟别人开玩笑。

解析:

李婉在小说中的许多重要事件中都在场,但她总是扮演“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特别的印象。这可能是荣国府的嫂子,符合她的地位和思想性格,一个遵守封建礼法、与世无争的寡妇,从不顺时,拒绝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在第四回的开头,作者介绍了她。除了没有提到结局,这段话已经可以作为她的小传记了。她是封建社会中被称为贤女节妇的典型体现,是“三从四德”妇道的化身。清朝卫道主倡导程朱理学,宣扬妇女贞节气节特别强烈,封建主义“四绳”压迫妇女的痛苦也更深。在统治者看来,像李婉这样的人完全有资格接受表彰,设立牌坊,并将其纳入“列女传”。虽然“无常的生活”并没有给她更多的机会享受晚年的幸福,但毕竟,她在生日前获得了“凤冠和长袍”的财富荣耀,这可以用来证明无私的天堂,终身可以忍受艰辛,贞节守护者必须有良好的回报。然而,曹雪芹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小册子,说这一切只是“与他人开玩笑”。这实际上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也是封建王国黑暗中民主思想的光辉。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10. 正册判词之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里。

判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的金玉质,最后陷入泥中。

解析:

从苏州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原来也是富家小姐一。住在大观园的长翠庵,依附权门,由贾府供养,却又自称“门外人”。正如鲁迅所揭露的:“要做这样的人,就像用自己的手拔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其实她并没有置身于贾府的各种现实关系之外。她的“高”和“洁”都有矫情的味道。她标榜清高,甚至黛玉也被称为“大俗人”,但只喜欢和宝玉交往,连宝玉的生日都不忘,特意派人送人去祝福生日的贴子。金代豪门王恺珍藏的茶杯,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她有一种特殊的洁癖。刘奶奶喝了一口茶成窑杯,因为太脏,想把它砸碎,但她特意用“每天吃茶”的绿玉斗招待宝玉。所谓洁与不洁,都深深打上了阶级与感情的烙印。最后,她流落风尘,似乎是对她过高过洁的尴尬惩罚。像妙玉这样依附于衰落阶级的人,怎么能超然自拔而不与这个阶级一起衰落呢!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诠释“色空”观念的书,无论是作品的社会意义还是作者的创作思想,都过于夸张。曹雪芹的意识有一定程度的“色空”观念,那就是他对现实的深刻悲观主义。但《红楼梦》绝不是对这一概念的诠释,更不用说陷入宣传宗教意识的迷津了。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描写,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既不认为进空门就能成为一尘不染的高人,也不专门为她安排更好的命运。

妙玉在原稿中的结局不同于续书。继续写妙玉的遭劫是强人认为她“长得真好看”,又听说她为宝玉“伤害相思病来了”,故动了邪念。这与妙玉的“太高”有关、“过洁”的“偏僻”个性有什么相关性?这是续集作者一贯意识的表现:在续集作者看来,黛玉的病也是相思病,所以有“心脏病必须用心脏治疗”、“这种心脏病也是断断续续的”这样的话题。当然,问题不仅在于什么样的结局更好,还在于通过人物的经历来解释什么。续书想说明的是妙玉情欲未断,心地不净,所以内虚外乘,先有恶魔缠扰,后被贼劫持。这是她自己作恶的报应。结论是和尚要灭绝人欲,“一念不生,万缘俱寂”。这就是程朱理学所倡导的“以理禁欲,去欲存理”。原稿的处理显然将妙玉的命运与贾府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妙玉悲剧的客观意义就会比音乐中使用的“太高”、纯粹是个人品质的原因,比如“过洁”来解释它,更深刻。

11. 正册判词巧姐

画:一个荒村野店,有一个美女在那里纺织。

判断: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尔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析:

贾府丑闻曝光后,王熙凤受罪,难以保护自己。她的女儿贾乔姐欺骗了她无情的叔叔和强奸兄弟,并在烟花巷流淌。贾琏夫妇、父女,“家庭死亡分散奔腾”。后来,乔姐姐幸运地遇到了她的恩人刘奶奶的帮助,使她逃脱了死亡。这些都是丢失手稿中的情节。那么,在小说中描述乔姐姐的命运是什么呢?没有泥的特殊意义?我们认为,它很可能表明作者曹雪芹在经历了长期的贫困生活后,有一些接近人民的新因素。

作者对刘姥姥形象真实意图的描述并不像小说所声称的那样,贾府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做,所以他无法理解线索,并将她作为引线;这并不是为了让她进入荣国府,开很多玩笑,让她的妻子和女士们开心,让文字变得生动。作者安排这个角色是自信的。脂批指出,小说在介绍刘奶奶一家时说“略有瓜葛”,是几十次后的正脉。也就是说,刘奶奶一家在后半部分真的成了贾家的亲戚,是正派的亲戚,因为他们碰巧是板儿媳。“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在“树倒猴散”的情况下,贾府主子之间的勾心斗角已经发展成骨肉相残。到那时,愿意伸出手来帮助一些被鄙视的小人物,如贾云、小红、西雪等,刘奶奶曾经嘲笑贾府,不仅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反过来,她也成为了一个真正能帮助贾府的人。刘奶奶要把被卖成妓女的聪明人救出来,无非是出钱求情,这对刘奶奶来说并不容易。然后,以烟花女为媳妇,要承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巨大压力。在脂批看来,“老妇人有一颗羞耻的心,所以后来有招大姐的事”。事实上,这是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思想素质的考验,远远高于表面上维护虚伪封建道德的上层统治阶级。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

贾巧姐终于从一个出身公侯之门的女儿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里“纺织成就”的劳动妇女,就像秦出葬途中宝玉看到的二姑娘一样。巧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自食其力的人生道路,与前半部十二钗所经历的那种吟风弄月的寄生生活相反。于是刘奶奶给巧姐取名时说的话得到了证实。一般封建时代的小说家都无法企及曹雪芹思想的深度。脂肪批的思想,有很大的距离。更不用说续书者了,在他看来,女人失节总比死好;如果你成为一个烟花女,就没有“余庆”可谈;招巧姐让她成为一个卑微的家庭主妇,靠“两亩薄田”生活,刘氏不是“恩人”。续书让乔幸免于难,最后不得不嫁给“家资巨大”的大地主家。她还让“刘奶奶见到王太太等。,然后谈谈未来如何升职,如何开始,如何繁荣后代”。这与曹雪芹的原意大不相同。

当然,曹雪芹作品中的刘奶奶也戴着封建阶级精神奴役的沉重枷锁;说王熙凤能“留余庆”,“积累阴功”,完全是一种阶级偏见;《留余庆》宣扬了“乘除加减,天空”的迷信思想,更明显的是封建糟粕。毫无疑问,这些都应该批判性地消除。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说服生活,帮助穷人”思想的现实生活基础,区别于封建剥削阶级习惯的虚伪和廉价的慈善说教。


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