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在中国很少见。自古以来,世界其他国家就没有多少货币以“3”为面额。货币面额的设计是有办法的。否则,为什么印有3元和7元的假钞很容易被识破?
货币面值是一款神奇的排列组合游戏
在古今中外,硬币面额最常用的是1、2、5、这四个数字。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确定硬币面额等级时,最高面额与其他面额之间的关系是整倍数。
货币面值是根据数学的组合原理设计的。在数字1到10中,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2、5、10是“重要数”,其他数字可以通过最小的加减来计算。1+2=3,2+2=4,1+5=6,2+5=7,10-2=8,10-1=9。其余的是“非重要数”。而且如果用“非重要数”代替四个“重要数”中的任何一个,就会出现一些数要加减两次才能得到,比较繁琐。特别是对于算数不太好的人来说,日常使用太不方便了。
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在1-9的各种数字排列组合中,3的概率最多只有18%,而1、2、5.总概率为90%。如果使用面值为“3”的货币,流通中呈现的概率约为16.7%,证明以“3”为面值的货币在实际流通中找零替代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会使货币的票面结构失衡。
例如,现在使用1、2、纸币5元,可在三张内形成1-9元的数字:
1=1(1张)
2=2(1张)
3=1+2(2张)
4=2+2(2张)
5=5(1张)
6=1+5(2张)
7=2+5(2张)
8=1+2+5(3张)
9=2+2+5(3张)
假设此时我们再加一张3元的纸币,1-9元的组成基本没变,节省不了多少纸币:
1=1(1张)
2=2(1张)
3=3(1张)(省1张)
4=2+2(2张)
5=5(1张)
6=1+5(2张)
7=2+5(2张)
8=3+5(2张)(省1张)
9=2+2+5(3张)
你看,忙了很久,只省了两张钞票,而且为了多印一种3元币,制造和流通的成本就更高了。@ 在实际应用中,1、2、5、面值10元的货币足以形成l-9的所有数量,找零完全没问题。以10倍发行的20倍、50、大面值货币的组合,如100元,对我们的现金使用更加方便。
@ 由于如此聪明的面额设计,财务不能以每月发工资为由拒绝给我们发工资,理由是“没有零钱”。
其实三元币姓“苏”
那为什么我国面额3元的货币呢?
根据研究,3元硬币于1955年3月1日发行。当时,我国采取了向苏联全面学习的政策,向老大哥学习了城市排水设施标准和档案管理方法。
当时苏联卢布常用的面额是3,中国也借鉴了卢布的面额体系。这种3元币也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做“苏三币”,委托苏联印刷。
@ 当时,第二套人民币最初设计了100元的最高面额,但为了防止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大规模欺诈,人民币的最高面额限制在10元。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为防止苏联擅自印刷“苏三币”,扰乱中国金融秩序,中国决定在1964年停止使用“苏三币”,并在一个月内将其兑换成其他面额,并将“苏三币”全部回收销毁。
就这样,“苏三币”在历史上短暂地走了一段时间,成为现在“物以稀为贵”的稀有收藏品。
中西方史上也有奇怪的货币价值
虽然“苏三币”的寿命很短,但事实上,中国货币面额使用“3”的数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武帝铸造了一枚名为“三泰铢”的铜币。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3”为面额的货币。在未来的几代人中有3个、30、各种面额如300的硬币。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铸造了“四泰铢”铜钱,而“四泰铢”作为面额在中国历史上也被多次使用。
6也没闲着。篡汉的王莽建立了新朝。十大布料产品中的“中布600”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以“6”为面额的货币。南朝陈宣帝偶尔铸造“六泰铢”铜币, 这个数字在未来几代人中很少使用。然而,解放前,国民党新疆银行最终发布了一项大动作,发行了6000万元和60亿元的纸币。
7、8在硬币上极其罕见, 而且9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种钱币冠以这个数字, 即王莽布货十品中的“次布九百”布币。
真佩服当时的人,一起吃AA的时候怎么算钱..
在国外,6、7、8、这四个数字也很少用于硬币。但他们仍然有一些更奇怪的货币价值。例如,印度和罗马尼亚也使用了3元硬币。前苏联和罗马尼亚的钞票有15元,美国有25美分。
为什么人民币不是3元?为什么不发行3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