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介唐代美女杜秋娘 唐朝宪宗李纯宠妃杜秋娘的一生

杜秋(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人称杜秋娘,唐代金陵人。

15岁时,他成了李凯的妾。元和二年(807年),李凯正式起兵造反。后来,李凯叛乱失败,杜秋被纳入宫殿。后来,他受到了唐宪宗的青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除为张王,杜秋被送回家乡。杜牧路过金陵时,看到她又穷又老,写了《杜秋娘诗》,序列简述了杜秋娘的人生经历。

诗中附有一句话:“劝君不要犹豫金缕衣服,劝君不要犹豫少年。花开可折,直折,不要等待无花空折枝。李凯长唱了这句话。”我没有说这首七首歌是谁做的,但后人大多是杜秋娘的作品,包括《唐诗300首》。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杜秋娘诗并序》,题为“杜秋娘”,但诗序却叫“杜秋”。这是怎么回事?据《太平广记·李坤丫》记载,“杜名秋”。此外,唐末罗隐的《金陵思古》诗和北宋钱易的《南方新书》都被称为“杜秋”。可见她的名字是“秋”,而不是“秋娘”。那为什么杜牧又叫她“杜秋娘”呢?这里有两种情况。首先,在唐代,“娘”常被称为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例如,杜甫诗中有一句“黄四娘家花满新”。按照这个习惯,杜秋被称为杜秋娘。第二,唐代常称职业歌舞女性为“秋娘”。《琵琶行》中有“化妆”。按照这个习惯,杜秋娘被视为艺名。相比之下,杜秋晚年不再是歌舞伎,而杜牧只尊重和同情她,称她为“杜秋娘”应该是敬称,而不是艺名。

据《南方新书》引用李德裕的《献替录》和《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杜秋娘入宫后又称“杜仲阳”。古二月仲春叫“仲阳”。“仲阳”对立于“秋”的意义。根据古人有时会采用与名字意义相反的词语立词的习惯,“仲阳”作为杜秋娘的表词。古人称表字而不称表敬意。杜秋娘入宫后地位高,称表字而不称名。因此,杜仲阳被认为是杜秋娘入宫后立的表字。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需要文献来证实。

简介唐代美女杜秋娘 唐朝宪宗李纯宠妃杜秋娘的一生

杜秋娘是哪里人?

《杜秋娘诗并序》说:“杜秋,金陵女也。“金陵原本是唐代江宁县(今南京)的老称,是建康。但唐代江宁属润州(治地丹徒,今镇江),唐人常称润州为金陵。那金陵到底在哪里呢?以为“建康”就是江宁,说“杜名秋,也建康人”,“太平广记·李坤丫”就是“建康”。后来有人说杜秋娘是建康人。然而,《杜秋娘诗》开始说“京江水清,生女白如脂”,罗隐的《金陵思古》诗说“杜秋在时花解语,杜秋死后花更复杂……没有消息,一阵帆过海门”。润州丹徒不在江宁,京江和海门都在。而且,虽然《太平广记·李坤丫鬟》说杜秋娘和唐宣宗的生母郑氏都是建康人,但《新唐书·后妃传下》明确表示郑氏是丹阳人。显然,《太平广记·李坤丫鬟》误以为金陵是建康,然后假设杜秋娘是建康人。可见杜秋娘确实是润州人,不是建康人。

杜秋娘生于何年何时去世?

杜秋娘生年时,文献未见有说。但是《杜秋娘诗并序》说:“(杜秋娘)年十五,给李妾…给了金陵,觉得自己穷而老,为之赋诗。据《旧唐书》《德宗本纪》和《宪宗本纪》记载,李坤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授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唐宪宗元和两年(807)因谋反被杀。如果杜秋娘在李坤到润州的那一年是“李坤妾”,那么她的生日是贞元元年(785)。假如杜秋娘直到元和二年才成为“李坤妾”,那么她的生年就在贞元九年。由此可见,杜秋娘的生年在贞元元年至贞元九年之间。根据这一现实,我们可以推定她出生在贞元四年(788)前后。《杜秋娘诗并序》是大和七年(833)杜牧在润州见到杜秋娘后所作,当时她已“老”。 40岁以上的唐朝人可以称之为“老”。例如,杜甫在40岁的诗中自称“杜陵野老”。按照贞元四年前后的计算,大和七年是45岁,也可以称之为“老”。杜秋娘卒年,已不可考。根据《杜秋娘诗并序》的写作时间,以及下面要说的一些情况,我们只能说她是九年(835)后死去的。

杜秋娘何时被“赐回”润州?

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有不同的看法。大和五年(831)因漳王李凑得罪,被“赐回”润州。杜牧的《杜秋娘诗并序》说:“穆宗即位,命秋为王子(引者按,指李凑)傅姆。王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告丞相欲去已者,指王为根(义同后台)。王被罪废去,秋因赐回故乡。根据《旧唐书》的《文宗本纪》和《怀懿王子凑传》,唐文宗大和五年,郑注指使人诬告首相宋申锡与漳王谋反。结果宋申锡贬官,漳王降为巢县公。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漳王“傅姆”的杜秋娘也被“赐回”了家乡润州。另一种说法是,大和三年后被“释放”到润州。根据《资治通鉴·大和九年》:"起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傅姆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金陵,诏德裕存处之。会德裕已经离开浙西,李蟾留下后如诏令。“嘉定镇江志”说:“漳王傅姆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回金陵,诏德裕存在。会德裕已经离开浙西,在道奉诏书,到苏州,闻仲阳已经过去,然后留下李蟾,令依诏处分。大和九年三月,王凡与李汉、郑注诬陷德裕,德裕得罪,分公司东都。“根据李蟾任李德裕的浙西观察使留后,今天的傅璇聪《李德裕年谱》是在李德裕长庆两年(822)至大和三年初担任浙西观察使时,以及李德裕大和八年再担任浙西观察使时李蟾死亡的两个事实,并根据《资治通鉴》、《嘉定镇江志》所载,推断杜秋娘被“放回”润州,不是在大和五年,而是在大和三年。据说杜秋娘被“放回”润州还有另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与大和五年的“宋申锡事”,即“漳王废削”事无关。这与《资治通鉴》等说法相矛盾。需要进一步探讨谁对谁错。

杜秋娘归润州后的情况如何?

《新唐书·李德裕传》说:“漳王养母杜仲阳归浙西,有诏存问。“《老唐书·李德裕传》说:大和八年(834)李德裕到润州,“奉诏安排宫人杜仲阳在道观上供应...9年3月,左城王凡和户部侍郎李汉进入状态,在镇上讨论德裕,贿赂仲阳,支持张王。由此可见,杜秋娘放归润州后,无亲无亲,无子无女,无家可归,只能住在道观中,由政府供养。

李德裕在润州的时候,她的生活可能还有保障。李德裕因“厚贿仲阳”罪罢免浙西观察使后,继任官员即使想“供给”也有顾忌,她的生活一定很艰难。杜牧路过润州时,“感觉穷而老,为之赋诗”。诗中说:“回到四邻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完,仰天知道问谁?寒衣一匹素,夜间借邻机。“她必须自己织布缝衣服,但织布机必须借给邻居,而且只能在晚上织布。可以想象,她很穷,很无聊。

简介唐代美女杜秋娘 唐朝宪宗李纯宠妃杜秋娘的一生

谁做了金缕衣?它的主题是什么?

《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金缕曲》和《杂诗》,是唐诗的名篇。《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是《金缕衣》,作者签名杜秋娘。《乐府诗集》编自李坤名下,《全唐诗》是一部无名氏作品。但北宋人编的《唐文粹》《杜秋娘诗并序》在《秋持玉醉,唱《金缕衣》两句下注:“劝君不要犹豫金缕衣...李坤长唱了这句话。这应该是杜牧原注。从诗歌“与唱”和注可以看出,李坤是歌手,杜秋娘是参与歌手,他们都不是作者。这首诗的作者不详,当署为无名氏。

《金缕衣》是七言绝句形式的乐府歌词,全诗是:“劝君不惜金缕衣,劝君不惜少年。好花堪折直须折,不要等待无花空折枝。“诗的主题是及时行乐, 珍惜青春和时间,“隐诫”李坤三说。诗以折花为比喻,其形象比较复杂。当花与“行乐”联系在一起时,这首诗很明显地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尤其是当它被像李坤这样的人唱歌时。当花与青春时光相连时,它也有点珍惜青春和时光的意义。但毕竟比不上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天难再晨。及时鼓励,岁月不待人”这样的话题醒悟。至于李坤的建议,这是杜秋娘写诗的主观假设,不可信。

杜秋娘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主题是什么?

《杜秋娘诗》的写作时间有大和七年(833)和二年(837)。的确,杜牧这两年都去过润州。但诗中只提到“王幽茅士削”,即大和张王李凑五年被废除王位,不涉及大和九年初李凑废死,诗中只提到杜秋“归来”初期的情况。从这两点来看,这首诗被视为大和七年。30岁以下的古人可以称之为“少年”。杜牧30岁时,他的朋友张虎说:“年少多情的杜牧之,风流依然是杜秋诗”。至于诗歌的写作地点,似乎是在润州写的,从诗序上说“给了金陵,感觉它又穷又老,给它赋诗”。然而,这首诗说“我昨天经过金陵”。“昨天”一词表明这首诗当时不是写的,这首诗是一篇长篇小说,也不是一两天就写的。杜牧经过润州到扬州或宣州(今安徽宣城),不会在润州停留。因此,诗歌的写作只能说从润州开始,离开润州后完成。

“杜秋娘诗”是五言古诗,共112句,是杜牧诗的名篇,唐诗的长篇名作。唐人李商隐说:“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一些评论家说,它可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比。诗的前半部分写下了杜秋娘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在权力斗争中被任人摆布的悲哀和同情。后半部分写下了历史上7个女人和10个男人不同的荣辱经历,感慨天意难测,人事无常。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全诗主要表达天意不可预测、人事无常的情感,从而表达诗人自身的失意和悲伤。这类似于白居易《琵琶行》伤商女,自伤沦落。正如清代洪亮吉《琵琶亭二绝》第二所说:“江州司马(指白居易)宦中唐,谁像分公司御史(指杜牧)狂?同样的才人感沦落,樊川也赋予了《杜秋娘》。”


简介唐代美女杜秋娘 唐朝宪宗李纯宠妃杜秋娘的一生简介唐代美女杜秋娘 唐朝宪宗李纯宠妃杜秋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