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匡是清朝最后一位“铁帽王”。他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死后决定的死后头衔“秘密”是所有清朝亲王中最糟糕的。按照《死亡法》的解释 “追补前过”称“密”。据说溥仪不愿意给这个“庆密亲王”的死后头衔。溥仪当时亲选的四个字原本是 “谬、丑、幽、厉”。"谬丑者,南宋孝宗恨秦桧之恶,封以此死;幽厉者,周朝幽王,厉王,都是残忍昏庸的君主。“易匡的家人觉得无法接受这样的“恶死”,发现溥仪的父亲载枫说情,溥仪才给了这个“密”字...
《辞海》中关于死书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自己的生前事迹来评价褒贬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死。接下来,“死法”一词进一步阐释了如何授予死后:“古代贵族死后,根据自己的生前事迹,评定了一个称号,称为“死法”。皇帝之后,由礼官议上;臣下之后,由朝廷赐予。《逸周书 ·谥法解》: ‘死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在自己,名生于人。’”
“死亡头衔”早在古代就出现了。例如,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国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死亡头衔;春秋时期,郑国君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死亡头衔。在中国古代,死亡制度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起初,只有皇帝才能获得死后的头衔。到了汉朝,皇帝也给了大臣“死亡”,但极其严格,只有封侯者才有资格死亡。到了唐代,赋予资格扩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时期,获奖的程度大幅提高。清朝规定,只有一品大官死后,皇帝才能决定是否给予死亡;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别特别,否则没有死亡头衔。
古代的死后头衔大致分为三类:赞美的死后头衔、一般的死后头衔和贬义的死后头衔。死后的字包括庄、武、文、宣、向、明、瑞、康、景、易;死后的字包括怀、哀悼、哀悼、民、思想、战争;死后的字包括凶猛、精神、杨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李王、杨皇帝的死后头衔充满了否定的意义。
"正"在大臣的头衔中、“忠”等被认为是最好的词,端、襄、成、恪、敏、肃等也是常用的好死亡。对文臣来说,“文正”是最好的死后头衔,范仲淹和司马光在北宋时期都获得了“文正”的死后头衔。明清时期,只有出生在翰林或内阁大学的高级官员才能使用“文字”一词,而“文正”一词的死后头衔应该由皇帝的特点颁布,大臣们不能讨论。清朝二百多年来,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八人获得了“文正”。位于“文正”后面的“文忠”也是很多人追求的荣誉。宋代著名的欧阳修和苏轼获得了“文忠”的称号,而清代只有李鸿章、林则徐等十余人获得了“文忠”的称号。清朝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死亡名字“文襄”虽然有“文”字,但比“文正”、“文忠”低了一层...
奕匡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林的孙子,曾权倾一时。1908年,奕匡被授予世袭无替铁帽王称号。1917年,79岁的奕匡死于天津。庆王府停尸不殡,向已经逊位的溥仪索要死后的头衔,为他评价一生的功业。根据《死亡法》的解释,内务府大臣初拟“哲”死亡,知人称哲。溥仪不同意,亲自选了“谬、丑、幽、厉”四个字,并用笔写了一个“丑”字。这四个字显然属于“邪恶的死亡”和“丑陋的谬论者,南宋孝宗憎恨秦桧的邪恶,并将其封为死亡;幽灵,周朝的幽灵之王和凶猛之王,都是残忍和愚蠢的国王。溥仪对奕匡如此恨之入骨。他认为奕匡在200多年的清朝被打败了:“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清朝200多年的世界被打破在奕匡手中。”。
幸运的是,奕匡死的还是时候,民国五年来,一个卑微的皇帝再也不能一言鼎了。奕匡的家人无法接受庆亲王成为“庆丑亲王”。他们找到溥仪的父亲载枫,劝溥仪给奕匡一个好的死后头衔。但溥仪死活不肯改死,后来在宗室亲贵的反复努力下,才赐死“密”字。在清代所有亲王的死后头衔中,密乃“追补前过”的含义是最差的。据说溥仪在《死后法》中发现“密”意味着“追补前过”时后悔了。他觉得奕匡不可能“追补前过”,连“密”字都配不上。
奕匡庆亲王的死后头衔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