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织田新长有一面著名的“永乐通宝”旗帜。不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想,即使日本人喜欢在旗帜上画钱,他们也不必画外国钱,对吧?
事实上,自平安镰仓时代以来,日本大量使用中国铜币。从12世纪中期到17世纪早期,中国铜币一直是市场上的“硬通货”。
宋代对铜币的输出持警惕态度,一些有代表性的官员学者认为,铜币与国家有关,《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文明繁荣的奥秘,不能随便传播到“四夷”。因此,日本只能通过贸易和其他方式“通过曲线省钱”。
元朝消灭南宋后,大量宋代硬币一度成为“浪费钱”,元朝皇帝没有像以前那样,“浪费钱”回到炉子上铸造新钱,而是把同样来自宋代的纸币作为新的主币,对铜币出口持开放态度。虽然日本是一个与元朝作战的国家,但它也获得了大量的宋钱。
明朝成立后不久,一方面恢复了大规模铸造,另一方面在大宗交易甚至工资、奖励等方面继续使用纸币,所以明朝有足够的铜出口,早期,产量最大,产量最大,是朱迪时代永乐宝藏,日本自然引进最多。
然而,此时,日本的商业也开始发展。此外,诸侯之间仍有频繁的战争,永乐通宝的数量不足,因此日本私下铸造了大量的“盗版资金”。然而,日本的“盗版资金”质量很差。不仅气孔多,锡铅比例错误,字迹模糊,甚至“平背”。许多地方的市场只是拒绝接受这些资金,造成了很多混乱和麻烦。
永乐通宝
1485年,日本州岛西部的强大诸侯大内氏发布了日本第一份“写钱令”。在接下来的120年里,许多日本强势人物推出了“写钱令”。简言之,它规定了各种硬币之间的兑换率。
织田信长的“写钱令”是1569年颁布的,比大内氏晚了近100年,但他的“写钱令”却是最有条理的,所以也是最有名的。根据他的兑换率,一枚永乐通宝可以兑换两枚“精钱(朱元璋洪武通宝以前品相较好的中国铜钱)”、四枚“恶钱(日本粗制滥造的‘山寨钱’)”或“岛钱(比普通‘山寨钱’差的‘山寨钱’,日本人不好意思说是自己造的,靠岛上的外国人)。
1608年,日本最后一次发布“写钱令”,发布者是德川幕府,“兑换率”类似于织田信长版。今年晚些时候,幕府发行了“庆长通宝”,并将其定义为法定货币。永乐通宝和各种“精钱”、“恶钱”、停止使用“岛钱”,“写钱令”成为历史名词。
自平安时代以来,日本大量使用中国铜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