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去中药房配药,叫“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小抽屉,里面有一个格子和一个格子。假如是个老药工,他一看就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一把刀一量,一定是几克。人们常说熟能生巧,这种优秀的技能是通过成年多月的抓药实践来实践的。新药工抓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你知道,中医是一剂一剂的,那么如何称之为“抓”呢?“抓药”一词的起源有1000多年的历史,与唐代的孙思邈有关。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自称“年轻时被风冷,多次造医,汤药之资,家产耗尽”。长大后,他精通医术,有传世之作《千金方》。
让我们回味一下这个美丽的传说吧!据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出去采药。无论他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都会不畏艰难困苦地采药,或进入山林,攀登悬崖,或穿越河流和峡谷。采摘的药材很多,性味功能不同,不能混杂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特意做了一个围栏,在围栏上缝了很多小口袋。每当他拿到一种药材,他都会把它放在一个小口袋里,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突然一阵狗叫,只见一个女人躺在地上,嘴里不停地发出“唉唉唉”的痛苦叫声。原来这个女人的小腿被狗咬了,血直流。他急忙从周围的口袋里拿出一种药给女人敷上。过了一会儿,女人小腿上的血停了下来,疼痛减轻了很多。她的丈夫来了,看到这一幕,非常感激,忙着感谢药王的治疗。
药王就是这样去哪里取药,去哪里治病。他给病人诊治后,从口袋里拿出药。药物配伍不需要太多,总是从小袋子里抓出来,人们称之为“抓药”。
后来,人们开了一家药店,为了使许多药物不容易混合,更容易分类药物,店主也模仿药王的方法,把药柜做成一个小抽屉,小抽屉分成三到四个方形,储存和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外面写着中药的名字,以便记住,避免混淆。直到今天,当病人去药店买药时,有些地方仍然被称为“吸毒”。
为什么古人把去药店买药说成【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