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的人,张也”。在中国封建社会,服装不仅具有遮羞避寒、美化形象的功能,而且在明、低、不同等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特别是在明朝,这种等级制度变得更加严格。这可以从明代妇女的头饰中看出。根据佩戴者的不同身份和地位,明代妇女的头饰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九龙四凤冠
能够佩戴这种头饰是普天下女性最高的荣耀,只有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才能佩戴九龙四凤冠。头饰由冠框、珠花、鬓饰、冠圈、头巾组成。据《明史》记载,皇后佩戴的九龙四凤冠的冠框是圆形的,用九条翡翠雕刻的龙和四双金凤装饰。中间的翠龙嘴里有一颗大夜明珠,其余的嘴里都有雨滴大小的珍珠。龙凤周围是由凿成小块的珍珠翡翠组成的云。珠花有两种大小,大珠花十二朵,小珠花十二朵,插在发髻间。鬓角饰有三个博鬓,用金龙和玉雕刻的四十朵云装饰,都挂着水滴状的珍珠。冠圈由一对翠口圈和一对金口圈组成,翠口圈由翡翠制成,上面装饰着12朵珠宝和各种珍珠花。金口圈由金制成,上面装饰着几颗珍珠、几朵翡翠面花和一对珍珠环。九龙四凤冠搭配黑色丝织无顶头巾,上面有用金线缝制的龙纹,头巾上有21颗珍珠。暂且不说手工费,光看这些装饰品就知道它们很有价值,难怪皇帝的妃嫔们绞尽脑汁为争夺皇后宝座而战。
九龙四凤冠
九翟冠
只有皇帝妃子、皇太子妃、亲王妃和公主才能佩戴的头饰。虽然不如九龙四凤冠,但这种头饰也很贵。这种冠用涂漆竹丝或黑纱做成框,用翡翠覆盖,上面装饰着九只翡翠山鸡和四只金凤,都叫珠滴。四十片珍珠翡翠云环绕着山鸡和金凤,九株大珠花,九株小珠花。另外还配有两个博鬓,都是用栾凤装饰的,栾凤下面挂着珠滴。与九龙四凤冠类似,九寨冠还有一对翡翠口圈和一对金口圈。翡翠口圈装饰有9件珠宝颜色镶嵌金首饰和9件翡翠镶嵌金首饰;五件珍珠翡翠面镶嵌在金口圈上,一对珍珠成排的玉环镶嵌在一起。九寨冠配一条黑色丝绸无顶头巾,上面镶嵌着21颗珍珠,头巾上绣着金线的凤凰。
珍珠翡翠冠
顾名思义,珍珠翡翠冠是镶嵌珍珠翡翠的帽子。只有官方女性才有资格佩戴这种头饰。由于主人的地位和身份不同,各种珍珠翡翠冠也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上面插的羽毛数量。据《明史》记载,王子、公主、公主佩戴的珍珠玉冠用七只野鸡羽毛装饰;县长子夫人、镇将军夫人佩戴的珍珠玉冠用五只野鸡羽毛装饰;辅助将军夫人、奉国将军夫人、镇中尉夫人佩戴的珍珠玉冠用四只野鸡羽毛装饰;辅助中尉夫人、奉国中尉夫人佩戴的珍珠玉冠用三只野鸡羽毛装饰;其他下级官员的妻子和女儿佩戴的珍珠玉冠不插入羽毛,直接用金钗装饰。
乌纱帽
当我第一次听到乌纱帽时,很多人自然会想起古装电视剧中男官戴的长帽子,两边都有黑纱。事实上,在明朝,戴乌纱帽不仅是男官的专利,也是宫中女官的专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成立明朝称帝后,为了突出宫中妇女的身份等级,便于管理,规定后宫所有宫女都要戴乌纱帽。这种乌纱帽与男官戴的乌纱帽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宫女戴的乌纱帽上绣着精致的花朵。帽子前额上有圆珠,翅膀上挂着两根流苏,结上有珠玉。当时叫鬓梳。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宫女的性别特征。
樱珞
到了明朝,封建等级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明朝对平民妇女服装的规定几乎苛刻。明初,朱元璋下令,民间妇女的衣服只能用淡紫色粗丝,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责,穿浑金衣服,不能用金线刺绣;长袍和衬衫只能穿淡紫色、绿色、桃色和各种浅色,不能穿红色、鸭绿色和黄色的衣服,不能穿蓝色丝绸和大麻织物;不要佩戴宝石首饰。不得使用窗帘,不得佩戴珠宝,不得佩戴手镯臂钗。至于发型,按照明朝的制度,未婚平民女性的发型是梳三个小发髻;卑微的女仆,年轻的梳一对发髻,年长的梳高顶发髻。平民女性头上只能使用银镀金饰品。然而,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在不与朝廷规定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明代下层女性发明了一种非常漂亮的头饰。这种头饰不是金银,而是干燥各种果核,摩擦成圆形。他们根据个人爱好染上各种自己喜欢的颜色,用线串成自己喜欢的风格,盖在头上。这种头饰当时叫樱洛,在广大劳动女性中广为流传。
明代各级妇女的头饰之所以如此不同,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服装的硬性规定,培养安分守己的顺民,从而满足维护自身特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明代服饰:明代妇女的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