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不管演什么朝代,“知府”这个词总是出现得很频繁。比如《楚汉传奇》第13集,项伯对项梁说,“他(赵高派来的官员)和知府大人又躲进了密室”。要知道,知府是明朝才正式命名的官职,也就是说知府的名字起源于明朝,在古代正史《职官志》中有明确记载。“宋朝正式设立了州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才有了以‘知府事’为名的地方官职”。秦朝当时肯定没有知府。
知府以“府”为重点,府的变化直接体现了知府的变化,其中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魏晋时期,州刺史同时担任将军。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工作人员,将军有将军的衙门和工作人员。将军的衙门叫“府”。
在唐代,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政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皇帝登基前任的首都、陪都、州普遍设立了政府。政府的长官叫府尹。
按照唐代的制度,五代基本变化不大。
知府衙门
宋朝是一个更受欢迎、更受欢迎的朝代。当时府的地方长官为“知”××知道是主持人的意思,也就是主持某府事。宋朝的知府事务管理着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掌握的权力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富裕的江南工作,肯定是肥差,当地经济实力很强,知府很容易有所作为。若到了蛮荒之地,多少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相比之下,可以看出知府与知府是不同的。
政府最不受欢迎的时候是元朝,它的地位急剧下降。政府被分为总管府(路)和“分散的政府”(政府)。汉人以前的实力大大削弱,蒙古人掌握了朝野的权力。道路不是元朝独有的,而是宋朝,是中央和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除了首都和陪都所在地的政府官员仍然被称为府尹外,一般的政府官员都被称为“知府”。历史书上以官方名义确定,对政府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有详细规定。
历史资料显示,明初,根据纳税粮的数量,“府”分为三等:京府尹为正三品;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为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然而,不久所有的知府都变成了正四品。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根据自然条件、人口数量、距离、案件数量、民俗顺劣等不同,每个政府都有“冲、复杂、疲劳、困难”四个字,一个字代表一种情况。四个字都包含“最缺”,三个字是“缺”,两个字是“缺”,一个字或四个字是“缺”。虽然都是正品,但简缺和中缺一般都是给第一次当知府或者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是第一次当知府的官员,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而是由督察请朝廷任命。作为知府和经验丰富的官员,应该缺少和最缺乏。
《楚汉传奇》中的项伯说“知府”时,离明朝还有1500年。
明朝才正式有[知府]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