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胡服在女性中很受欢迎。
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和窄袖。陕西等地墓中的壁画得到了广泛的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出土的丝画中也有这种服装的女性。在唐代,胡服卡弗坦在西部地区和波斯等国家很受欢迎。卡弗坦形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长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流行的原因是中原与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胡舞的繁荣。
《新唐书·五行志》中有“天宝初、贵族、士民为胡服胡帽”的史实。 唐代所谓的“胡服”,不仅指少数民族的服装,还包括大量的异国服装。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当时的首都长安不仅仅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据史书记载,有300多个国家与唐朝政府有联系。当时,汉族人、回族人、龟兹人和南诏人不仅生活在长安,还有大量的外国人,如日本人、新罗(朝鲜)人、波斯(伊朗)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和印度人。这些兄弟民族和外国使者聚集在长安,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精华。直到今天,中国传统的服装体系仍然保留在中国东邻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日本和朝鲜。中国人民也从异族文化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胡服在中原的流行是一个具体的反映。 与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很多女人穿胡服。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对女装的变化影响很大。
元祯诗:“自从胡骑起烟尘以来,满城洛都是毛茸茸的腥味,女人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和胡妆已经停留了50年。唐玄宗热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和安禄山都是胡舞专家。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虹羽衣曲”和霓虹羽衣舞是胡舞的一种。此外,浑脱舞、柘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类别也有很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初,贵游士妾衣服好胡帽,妇女则发夹步摇,衣服制度金袖窄。“关于女人穿胡服的形象,可以在石刻线画等古迹中看到。比较典型的是戴浑脱帽,穿窄袖紧身翻领长袍,穿裤子,穿高高的靴子。“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靴如奚,契丹之衣当当,画中所见的形象还在这里” 戴上刀剑饰品,真是英姿勃勃。
隋唐五代服饰:唐胡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