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越在经济文化上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末期,越南北部有瓯罗国。秦统一后,进入南越时,曾侵入瓯罗国。秦汉时期,赵佗占领南海、桂林等郡称王,灭瓯罗国,并通过瓯罗的罗侯、罗将、蒲政统治。汉武帝灭赵政权后,在越南北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遵循赵统治的方式。此后,中国与越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比如中国的铁农具和越南的土特产。
印度和缅甸
印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身毒”或“天竺”。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印就有经济往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大夏看到中国琼竹杖和蜀布,经询问得知是从毒国贩运的。后来,张骞的副使也去过身毒。西汉晚期,印度佛教也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大陆。@ 缅甸从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就与中国人民有过交流,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当时,中国的蜀布、琼竹杖都是从这条路运到身毒、大夏等国的。与此同时,从交州沿海乘船到缅甸的海上航线已经开通,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
在西汉时期,它还与印尼、马来西亚和东南亚的日本有着友好的关系。在汉武帝时期,日本派遣了30多个使者与汉朝交往。这是中日使节往来的最早记录。 汉对外的水路交通 秦汉时期,除了陆路经过中亚、缅甸外,中国到东南亚国家的通道也有海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合浦县徐闻县(广东省徐闻县西部)出发,可到都元国(马来半岛)5个月,继续航行4个月,到达邑卢没国(缅甸沿岸),然后航行20多天到陈离国(缅甸沿岸),然后弃船步行10多天到夫甘都卢国(缅甸蒲甘城附近)。从这里乘船航行,最后到达黄支国(在印度建志补罗)。从黄支国回程,先到南方的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然后继续航行,经过8个月的抵达中途的皮宗(在马来半岛)。过皮宗后,转向东北航行回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西汉官营海外贸易。私营海外贸易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
西汉外交关系:西汉与中南亚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