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桓温北伐是东晋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和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恢复洛阳外,其余两次都被击退,效果不大。

背景

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后赵将领姚亦仲降晋,其子姚襄也随父归降,均获东晋遥封官职及爵位。第二年姚益仲去世,姚襄依从父亲遗命南奔东晋,驻屯桥城。永和八年(352年),姚襄在谢尚战败后退屯历阳,并大行屯田训练士兵。然而,殷浩害怕姚襄,甚至多次派刺客刺杀他,并派魏景偷袭他,最终让姚襄决心叛晋。永和九年(353年),姚襄在殷浩北伐期间临阵叛晋,倒伐攻击殷浩,不仅使殷浩北伐失败,还盘据淮河地区,在盱眙建立了根据地。

永和十年(354年),江西流民郭敞等人在东晋侨置陈留郡的唐邑叛乱中逮捕了陈留太守刘仕,并向姚襄投降。由于东晋附近赖以自卫的长江自然危险,东晋朝廷震惊不已,立即加强了对京师建康的防守。然而,姚襄并没有南进,而是北回,所以他转到了许昌。

原本降晋的周成于永和十年叛晋,进入洛阳。许昌后,姚襄在永和十二年(356年)开始进攻洛阳。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另一方面,完成第一次北伐并返回荆州的桓温多次上表要求迁都洛阳,修复洛阳的皇家花园陵墓,但未获批准。随后,桓温被提升为征服大都督、主管部门和冀州军事部门,特别委员会讨伐姚翔。因此,桓温推出了第二次北伐。

过程

桓温于永和12年(356年)在江陵出兵,先遣监护高武。据鲁阳介绍,辅国将军戴施驻屯黄河,用水军逼许昌、洛阳。他还邀请徐、豫二州派兵经淮泗到黄河协助北伐。桓温本人从后面领兵作为大家的继援。

8月11日,桓温到达洛阳市南部的伊水。长期围绕洛阳的姚襄撤出围城军,转而抵抗桓温,在伊水北部的树林中埋伏精兵,试图诱使桓温率兵后退,并在后退时派遣伏兵进行突击。然而,桓温拒绝了姚襄后退的请求,姚襄打算在伊水作战,而桓温则结阵向前进攻,更亲身穿甲督战,于是大败姚襄,姚襄逃到洛阳北山,后来更与余众西奔并州,桓温追不上。

随后,周成以洛阳向桓温投降。桓温和后留兵守卫洛阳,并设置陵令。修复各个陵墓后,他们将周成和3000多名平民南归。第二次北伐结束了。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什么?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

  • 揭秘:东晋宰相谢安和飞水之战不得不讲故事
  • 谢安:谢安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表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兵一举击败前秦80多万军队,不仅让国...

  • 司马德宗究竟是不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
  • 关于司马德宗的生理状态,各种史籍的记载如出一辙。《晋书·安帝纪》称“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

  • 楚蒜子,东晋奇女子:六位皇帝一生三次垂幕听政治
  • 东晋历史上有一个传奇女人。她天生丽质,优雅,但命运总是和她开残酷的玩笑。自从她成为女王以来,她一生中经历了六位皇帝...

  • 王羲之是怎么死的?书法家王羲之累死了吗?
  •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义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心研...

  • 前梁太祖张轨:因永嘉之乱被迫割据独立名臣
  • 张轨(255-314年),字士彦,雍州安定县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人。西汉常山王张耳的十七世孙。以儒学著称的张轨家世孝廉...

  • 东晋名臣温桥:平乱不久就去世的人,像丧亲一样哭泣
  • 当建康城被收复时,叛军们忙着逃跑。在恐慌中,没有人能照顾到一个孩子,那就是9岁的皇帝司马衍。义军冲进城市后,他们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