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周公看到叛乱扩大,情况严重,深深感受到“邦之安危,只兹东土”,决定亲自率领军队东征。他一边作《大高》,以杀叛之义告诉世界,呼吁各地诸侯兴兵讨逆。
周公东征发生的时间
根据历史记载,周公东征三年(成王一至三年,公元前1115年~前1113年)开始扑灭叛乱。至于征集情况,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很难详细考察。但由于叛乱范围广,作战时间长,可以证明这次东征是一场相当艰苦的斗争,与武王攻打周时的胜利者大不相同。
周公东征期间,留守镐京负责处理后方政务人员,为召公石。因此,《史记燕召公家族》记载“陕西以西召公主,陕西以东周召公主”。
战后措施周公居东三年,虽然尹叛乱,但600多年来在中原增殖发展,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山东和徐淮,他们都是夷族居住的地方,潜力仍然很强。如何镇抚和消除乱源,如何稳定中原,是周公当时的主要课题。周公根据当时的政治情况和武王的指示,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封文王少子康叔,国名岳伟,都在朝歌(今河南省祁县),镇抚该区殷人。
(二)封纣之臣微子启于宋,以存殷祭,使商丘地区的殷民得以安抚。
(3)封周公的儿子伯禽奄奄一息,国名叫陆,都在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县),封太公(或太公的儿子丁公)于齐,都在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分别镇抚该地区的殷民。这两个地方都是殷商在东方的重要根据地,也就是所谓的“少浩之墟”,所以特使太公和周公的儿子驻军镇抚他们。
(4)封武王子的叔叔于唐,国名晋,都在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后迁曲沃)。封叔度过后,于蔡都在今天的河南省以上的蔡县。前者是夏季遗址,可以通过黄河以北到达尹伟。后者在宋朝南侧,可以呼应齐鲁,包围商丘。
(五)营东都在洛邑,被称为“成周”,以为是连接中原新封诸侯的政治中心。并将殷畿内顽民迁至这里,分散其势力。
上述措施实际上是武王国防遗策的实施。它的主要重点是隔离和分散殷人的势力,并在重要地点分封有力的宗族驻军。二是经营东都洛邑,以为是指挥东方诸侯与连接的中心。这两种处置实际上是当时国防军事上正确的焦点,也显示了周公军事认识的卓越。在上一项措施下,山东、河北、河南的殷民分为鲁、卫、宋、洛邑四部分,其中除了由殷裔微子统治的宋系外,其余均由周人直接统治。鲁得殷民六族,卫得殷民七族,殷畿顽民另迁洛邑管制。洛邑是镇抚中原的中心,周室在中原的势力是稳定的。
周公东征什么时候发生?战后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