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眼中的《史记》绝对不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西汉没有适合写作的纸。虽然当时发明了纸,但质地粗糙,只能用来包装东西。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司马迁可以用来写的东西要么是丝绸,要么是简单的。丝绸属于丝绸织物,太贵了,司马迁当然负担不起,只能写在简单的竹子上——也就是木头或竹子上。因此,司马迁眼中的历史记录可能是这样的:
但这不能算是“一版一印”的《史记》,根本不是“印”出来的。印刷直到唐代才逐渐普及。唐朝以前的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有一本史记:手抄!
抄书在当时绝对是一种职业,但抄书人的劳动成果不会是一本“书”,而是一本“卷”书——一本写满字的长手卷,就像佛经一样(下图)。如今,我们仍然习惯于称一本书的一部分为“一卷”。
手卷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展开时间太长,不方便阅读。于是有人把散装的书页贴在手卷上,大大缩短了手卷的长度(下图)。当这样的手卷打开时,书页像摇龙鳞一样颤抖,被称为“龙鳞装”。
直到宋朝,《史记》才被印刷成我们现在熟悉的书籍风格,走进千家万户。司马迁去世已经1200年了。
这样抄写一千多年,绝对不可能不抄错字,需要有人校对修改。@ 就像我们认为古人的文章很难理解一样,古人在阅读他们祖先的文章时也会遇到他们无法理解的地方,这需要有人添加注释。因此,这本《史记》出现在国图上。
很明显,这本书使用了两个大小字号,大字是正文,小字是南朝裴芸(音因)、唐代司马贞和张守节对《史记》做了注释。这个版本的《史记》首先将三位先哲的注释与司马迁的原文结合起来,成为后人效仿的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这么好的书是谁印的?
右边的页面上有一个黑色的框架,学名是“标志”,相当于当前的版权页面,用来标记作者和出版商的相关事项。这张卡片上写着六个印章字:建安黄雕子。
“刻梓”是刻版印刷的意思,“建安”是福建的地名,而“黄氏”则是指南宋建安非常有名的“出版商”——黄善夫。
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出版机构,即政府和书店(书店印刷和销售书籍,相当于出版社和书店的结合)。印刷的书籍分别被称为“官方刻本”和“方形刻本”。
然而,黄善夫的印刷性质却大不相同。他的《史记》属于学校的刻本,意思是私人出资印刷,不是为了盈利,只是为了满足兴趣或学术需求,校对严谨,印刷精良,文献价值高。
司马迁在史记上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