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为永安宫。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帝李渊建造的夏宫,即避暑宫。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李渊死于大安宫,夏宫建设项目停工。李渊去世后,改名为大明宫,又称“东内”。高宗龙朔时期,大明宫再次大规模建成。“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修大明宫”。当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宜、坊、泾、郭、江、晋、蒲、庆等15个州为修建此宫征收121元,并于3年2月在龙朔减少了1月份的工资,以帮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建设,大明宫基本建成,更名为蓬莱宫,并入住其中。咸亨元年(670年)宫殿再次改名为含元宫,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明宫。
此后,大明宫已多次建成和修缮,如玄宗开元年(公元713年)修建大明宫、宪宗元和12年(817年)、十三年来,大明宫二次增修,“新建蓬莱池周廊400间”,疏龙首池,起承辉殿。但这些项目只是修复和修复。
[img]79261[/img]
大明宫自唐高宗以来,已成为国家统治中心234年。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诗《九天长合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冠》描绘了当时的盛景。朱巴和黄巢相继被称为中唐和晚唐的皇帝。唐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几年后,由于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被拆除,然后变成了废墟。
大明宫的历史传承:大明宫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