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了唐大明宫建设的新说法。
大明宫遗址保管研究所副主任高本宪副研究员写道,他对大明宫的初步历史事件进行了新的诠释,澄清了永安宫与大明宫的关系,纠正了大明宫的原因和时间,并讨论了相应的历史背景。
“永安”和“大明”不一样
高本宪副研究员指出,今天的报道和工作资料都表示,大明宫最初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这似乎已成定论,从未受到质疑。然而,经过仔细的梳理、分析和检查,这一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早期的历史书《唐会想》记载:“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到九年的第一个月,大明宫被改名为太上皇帝的夏天。。。到龙朔二年(682年),高宗患风痹,宫内秋湿,
高本宪认为,这两个记录可以重新理解如下:贞观8年10月,太宗在林游县西30英里为太上皇帝建造避暑宫,称为永安宫。贞观9年1月放弃了永安宫的工作,在长安建造了一个新的宫殿,因为宫殿的名字“改名为大明宫”。也就是说,为太上皇建造的宫殿因地点的变化而相应地改变了宫名,而不是将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这种理解不仅消除了疑点,而且与两本书的记载背道而驰,也与高宗龙朔两年的“乃修旧大明宫”一致。因此,最初证明永安宫和大明宫是两个独立的宫殿,而不是一个宫殿的两个宫名。
大明宫初建,贞观九年
贞观六年(632年)三月,太宗第一次去90%的宫殿避暑。在皇家历史的监督下,马周疏时提出为太上皇建造一座新的宫殿,“如果你称之为万方之望,你将孝顺世界”。太宗对此“深纳之”。贞观六年、七年、八年后,太宗连续前往九成宫避暑,而太上皇从未同行。《资治通鉴》说:“上(太宗)多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此,恶之。显然,太宗每年去90%的宫殿时,都会邀请太上皇一起生活,但因为李渊认为隋文帝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局而被拒绝。因此,太宗不得不考虑为太上皇另行建造避暑宫。
[img]79258[/img]
《新唐书?纪记:贞观八年“十月,作永安宫。甲子(二十五日),至自九成宫。“这表明太宗决定在今年秋天结束时在林游县另行选址,为太上皇建造避暑宫。宫名为“永安”。他希望太上皇能在明年来林游避暑,而不必住在他讨厌的90%的宫殿里。然而,太宗回到长安后,看到太上皇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情况已经70岁了,难以忍受颠簸的痛苦。显然,他不可能去林友避暑。他决定停止林友永安宫的工作,改为在长安禁园为太上皇创造一座新的宫殿,如马周所说,“以万方之望”,宫名也相应地“改名为大明宫”。这是贞观九年一月的事。把《会要》、两《唐书》、对比阅读《通鉴》的相关记载,这段史实的前因后果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为什么两宫混淆了历代典籍的误传
高本宪论说,永安宫和大明宫混为一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除了上述《要求》的转述容易引起误解外,唐后的转述是唐代经典在转移时随意添加或删除或猜测并改变原意的问题。
如《新唐书·地理志》、《册府元龟》和宋敏求《长安志》等,都稍作改动,但更混淆了两宫的关系,使不作深究的人上当受骗。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也是《长安志》等书籍内容的转载,没有核实错误。宋“志”和徐“考”相当受现人重视,多做考订,其中错误难免误导现人。至于《通鉴》,根本不提永安宫,直接说贞观八年“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太上皇清暑之所,未成太上皇卧病,不果居”。胡三省还附称:“永安即大明也。这些记录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唐代史料和史实。但《玉海》转引《新唐书·地理志》文章后,加注“凤翔林游西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置”。也许王应麟已经注意到这件事有误。
古宫有迹可寻
根据高本宪的说法,贞观八年太宗在林游建造永安宫的具体地址,没有发表现场调查资料,但《元和志》说“县西三十里”,这是有根据的。上永安村和下永安村的地名位于永安河上游。他到下永安村及附近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建筑遗迹,当地村民也称之为永安宫所在地。下永安村距离90%的宫镇10公里,90%的宫殿距离老县城约5公里,总共约25公里。此外,古代道路的里程应该稍长一些。《元和志》中提到的30英里只能概述。由此可见,永安村无论地名、里数、方位、遗迹等,都与《元和志》记载的永安宫在林游“县西三十里”的记载一致。
早在隋朝,林游就有一座永安宫。隋文帝在仁寿宫避暑时,文献皇后就住在这里。“仁寿二年(602年)8月,甲子……后来,他在永安宫崩溃,每年50岁”。隋永安宫是离仁寿宫不远的独立宫殿。据推测,它现在位于永安村。因此,太宗为李渊建造的永安宫是在隋永安宫的基础上建造和修复的。
京师距九成宫300里,出都城西行至岐山,穿越箭括岭,再沿永安河北行至九成宫,是隋唐皇帝前往林游避暑的固定路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从京师到仁寿宫,十有二所宫”。永安宫作为离仁寿宫最近的宫殿,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建造。唐太宗营作此宫“为太上皇清暑”,既顺道京师,又便于从九成宫探望。
大明宫的历史争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