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极宫)东北,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孝顺太上皇帝李渊。然而,在大明宫建成之前,李渊死了,所以大明宫的建设停止了。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
大明宫是唐长安最大的宫殿区,位于唐长安宫东北侧的龙首原上,利用自然地形修建宫殿,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梯形。周长7628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12个克里姆林宫、13个卢浮宫、15个白金汉宫和500个足球场。平面形状为南宽北窄楔形,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是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北部偏西12度以上,从东墙东北角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然后转向正南1050米,再转向正南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连。宫墙墙面和太极宫一样是夯土板,只有每个城门两侧和角落的内外表面都有砖面。根据考古实测,除南墙墙基外,郭城北墙宽度约为9
其它三面墙基本宽约13.5米,深约1.1米。城墙建在城基中间,两侧比城基窄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结构非常坚固。@ 宫城北部以外,东、西、北三面都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也是板筑土墙。北夹城最宽,距宫城墙160米宽。东西夹城距宫城墙宽55米。夹城建筑,在宫城后部,配合宫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卫体系结构。
[img]79260[/img]
宫城有九个城门,南面是大明宫的丹凤门,东面是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是玄武门,东面是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是左银台门;西面是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条门道外,其余都有三条门道。宫城东西北三面建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北面中间设有重玄门,正对玄武门。禁军分别驻扎在宫城外东西两侧,北门夹城设立了禁军指挥机关——“北衙”。整个宫殿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会为主。丹凤门以南,丹凤门街宽176米,以北为南北中轴线,包括元殿、宣政殿、紫晨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宫内其他建筑大多沿这条轴线分布。含元殿、宣政殿、紫辰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弘文、史二馆。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有一条纵街,它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打开侧门形成的。著名的林德殿建于唐高宗林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西部的高地上。此外还有30多个别殿、亭、观等。
唐时期,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由于几年的战备,宫殿的遗迹也被清除,从此成为废墟。
大明宫名字的历史起源:为什么大明宫叫大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