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月生,秋沟,宋理宗时权臣。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京湖制定使贾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贾涉的妾。贾涉死时,贾似道只有11岁。
端平元年(1234)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嘉熙二年(1238)登进士,被理宗所重视。淳佑初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定副使,任江州知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调京湖制定使,兼江陵知府。京湖安抚制定大使加宝文阁学士。临海郡开国公,宝佑二年(1254)加同知枢密院事。宋理宗被称为“师臣”,百官都被称为“周公”。
咸淳九年(1273),襄樊陷落,德佑元年(1275)贾似道精兵在丁家洲(今日安徽铜陵东北江中)与元军作战,大败,单舟逃往扬州。大臣们请求惩罚,但他们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并在循州安置。他们去了漳州木棉庵,被监狱大臣会稽县长郑虎臣杀死。
[img]79162[/img]
贾似道是怎么死的?
杜宗去世后,元军占领了鄂州。南宋的太学生建议贾像道亲一样战斗。在群众的压力下,贾不得不战斗。但他胆小如鼠,生怕死。他根本不想战斗,只是盲目地寻求和平。他给元首相伯颜送礼,要求割地赔偿,但伯颜指责他不守信用,拒绝议和。
1275年,在安徽芜湖鲁港,贾似道几乎没有抵抗,和几个下属一起抛弃了13万精兵,乘船逃跑(丁家洲之战)。南宋军队大败,无数士兵死伤逃亡;天下舆论大哗,元兵直接逼临安,朝野震恐,要求杀人感谢天下。谢太皇太后在强大的压力下被迫免职,但这一举动不能平众怒,朝廷内外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太后别无选择,只能把他贬到广东偏远地区。
县长郑虎臣的家人受到了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贬低。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多次提醒贾似道自杀,但他活了下来,不想死。郑虎臣想尽办法勒索折磨。当他到达木棉庵时,贾似道知道他再也活不下去了,所以他服用冰自杀。但他暂时不会死,只是肚子发泄。郑虎臣很生气,但他在厕所里处死了贾似道。
明朝著名抗日将军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立了石碑,并亲自写道:“宋郑虎臣朱贾似乎在这里”。清乾隆年间,龙溪知县袁本连用石碑重述了这十个字。旁边是1936年诸暨人陈琪写的《木棉亭记》,汉寿人朱熙写的。
另一种说法是,元军已经攻入临安混乱时,宋朝的王爷愤怒地说贾似道误国,在逃跑的路上,提尚方的剑杀了贾似道。
贾似道是怎么死的? 贾似道的死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