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冠袍”
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喜欢伊阙山水,也喜欢其中安静优雅的香山寺。她经常坐在香山寺中石楼(据报道〈大唐传载〉记述)
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独树一帜,主持了“龙门诗会”。历史上著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由此而来.
唐代诗风十分盛,武则天对胜者“赐以锦袍”,奖品不一定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秋:“春雪满天,触摸如花,不知道花园里的树,如果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秋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立刻给了他锦袍。这时,大部分大臣也纷纷成诗。经过公开阅读,宋之问的《龙门应制》一致认为更高于东方秋。武则天决定把锦袍送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这个典故发生的地方——石楼位于香山寺。
九老堂: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逐渐衰落。当白居易任河南尹时,香山寺极度萧条。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经常在伊阙山间闲逛,想修复香山寺。然而,由于财力有限,他未能实现他的愿望。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朋友元祯去世,白居易拿出了为元祯写墓志铭所得的所有报酬。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重建了香山寺,改变了旧寺衰落的亭台楼阁的新面貌,写了《修香山寺》一文。白居易重建后,香山寺再次出名,游客络绎不绝。
[img]78966[/img]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泉石风月。由于慕爱香山寺的宁静,白居易常住在寺内,自称“香山居士”,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地。74岁时,他与遗老胡高、吉娇、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首先组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百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被称为“香山九老”。写了许多歌颂龙门山水和香山寺的诗。“空门寂静,老夫闲着,鸟儿随云年来回归,家里装满了瓶书,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描绘的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空门寂静,老夫闲着,鸟儿随云年来回归,家里装满了瓶书,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两绝”这里描绘的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了保存诗歌,白居易在香山寺藏经堂收藏了800首诗,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五年(公元840年)。唐文宗开业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资修复藏经堂,收集修补佛经5000多卷,藏在其中。可以说,白居易为唐香山寺的复兴尽了最大努力。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轨道上私自去世,家人按照建议将其埋在香山寺附近的法师塔旁。
乾隆御碑亭: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清高宗弘历至中岳封禅,前往洛阳游览龙门香山寺,感受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称赞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剪刀手佛像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实际上是一种罕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抬起胸部,右手掌向上,拇指、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其他两个手指伸直,左手掌向下,屈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其他手指,这是一个可以传达强烈意志的指纹。由于拇指风化,这尊佛像的食指和中指间隙过大,类似于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
2014年5月1日,一位游客前往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一尊经历了几千年风霜的佛像,手势像“剪刀手”。剪刀手佛像是在向游客展示可爱的东西,提醒大家保护文物,还是想说点什么?
网友评论:400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很有远见,知道剪刀手400年后肯定会风靡全球。
龙门石窟历史事件:龙门石窟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