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259-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来是鄱阳县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后迁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的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官,后逐渐成为县长。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第一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到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县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获得大司马和死亡头衔。有两卷文集,曾孙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平息了陈敏、杜涛和张昌的起义,并作为联军教练平息了苏军的混乱,为稳定东晋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的荆州历史上被称为“没有遗产的道路”。他勤于官员工作,不喜欢喝酒和赌博,并受到赞扬。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银后,他率领军队征服,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虏了郭默的父子,因此他在敌国闻名。
唐德宗在武成王庙供奉陶侃等64位名将,被称为武成王庙64位将军。宋徽宗是宋武庙的72位将军之一。
[img]78528[/img]
陶侃是怎么死的?
公元334年6月(咸和九年),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派左长史殷羡将官印节传回朝廷。离开荆州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都有记录统计,封存仓库,陶侃亲自上锁。陶侃将后事托付给右司马王,加职全护,命令他统领文武官员。12日,陶侃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准备返回长沙,回头对王说:“老夫现在蹒跚而行,正是因为你阻止了他。第二天,陶侃在樊溪去世,享年76岁。根据他的遗嘱,人们把他埋在长沙南20英里处,他的旧部在武昌市西部为他出版石立碑和画像。成帝下诏追陶侃为大司马,赐死头衔桓,以太牢礼祭祀。
公元420年7月10日(永初元年6月14日),刘裕代为皇帝,建立了刘宋。当时,在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琪、谢玄和陶侃的子孙头衔没有被废除。他的头衔长沙郡被降为醴陵县侯,有500户食邑。
陶侃故居
位于湘潭市石嘴脑的金都陶侃故居陶公山。陶侃曾在山上建小茅屋,并在周围开荒种菜。茅屋前左侧有一片洼地,积雨而成池,是陶侃饮用吸水的地方。猫经常在池边捕捉小鱼,所以被称为“猫儿池”。茅屋后面的小山沟上有一座石桥,后人称之为“陶公桥”,后来被毁。陶公山临湘江一侧是红砂石岩,石峰隆隆地延伸到湘江,宛如壶嘴,故名“壶山”,俗称“石嘴瑙”,从远处望向湘江的石嘴上颌,形状壮丽,仿佛咆哮的狮子,俗称“狮嘴”。石山嘴上有株碧梧,梧桐树后面是陶侃的衣冠墓和墓前的小花园。
陶侃墓地位于壶山西南临江处。陶侃衣冠墓最早建于晋代,现重建于1921年,原占地4亩,由墓地、花园屋、墓地和小花园组成。1959年,陶侃墓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其他设施和地基由房屋管理处、水厂和住宅所占用。
射蟒台
蟒蛇平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古潭街白鹤观。据说东晋著名将军陶侃设立了一个平台来射击蟒蛇。在古代,长沙岳麓山有一条巨蟒。它经常悬浮在空中,眼睛是灯,舌头是桥,吞下了人民。陶侃镇长沙时,白鹤观筑平台,用弓射灯杀死蛇妖。
陶侃是怎么死的? 东晋名将陶侃的故居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