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秉章(1793-1866年),原名罗俊,字号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罗秉章从小勤奋学习,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择普通吉士,后被授予编修,迁至江南道、四川道等职务。由于办事清正,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入湘十年,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突出。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罗秉章因防守不力被革职留任。后来,他以守长沙的功绩重返工作岗位,依靠清廷。湖北巡抚旋署。咸丰三年(1853年)授予湖南巡抚,任支持曾国藩组织团练,聘请左宗棠为工作人员。咸丰十年(1860年),奉命监督四川军事,率军入川。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同治元年(1862年),罗秉章派重兵防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安顺场包围。之后,石达开请求和谈。罗秉章假装同意,然后俘虏了石达开,解决了成都凌迟的处决。清廷授予太子太保称。
同治六年(1866年)病逝,赠太子太傅,入祭贤良祠,文忠死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被称为“晚清八大名臣”。
[img]77886[/img]
历史评价
总评
罗秉章离开首都时,朝廷对国家重大政策的决定仍然被问及。同时,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的重要人事任务和政府安排将提前征求罗秉章的意见。当时,政界评论道:“二公事物相望,世界重视”,其政治地位与曾国藩相当,这表明两位政治巨头对清朝有多重要。
“晚清八大名臣”之一的罗秉章,在抚湘督川的十七年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战略,为四川、湖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秉章作为晚清时期封疆的重要官员,无论是抚湘十年还是督川七年,都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改革官治,整顿经济,在湖南和四川享有盛誉。但由于投诚石达开及其亲信的处决,受到后人的批评。
历代评价
《清史稿》:“四川人感觉到,他们把寇乱砍平,出于水火,甚至死亡,巷苦罢市,遗爱之深,与汉诸葛亮、唐韦皋并称”。“罗秉章休休有容,取人为善。胡林翼综核名实,干济冠时。如果治事宽严密不相,则以长驾远控,驱策群材,用能丕树伟绩。来访者千里方芪,规划动关军事全局。如果没有人,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都会失所匡扶凭借,他们的成功和困难。缅怀中兴之业,两个人的关系不是很大吗?”
[img]77887[/img]
咸丰帝:“老成硕望,宣力弥勤。”
同治皇帝:“老成硕望,调度好。”
左宗棠《答毛寄中丞书》:“丈夫抚湘前后十年,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也不短。一切都有迹,可以按照而知。而其遗之尤,溥无如剔草弊,罢大钱两事。”
匿名《咸同将相琐闻》:"罗公治吾楚十年,而吏民安堵,群寇远逃,此湘楚福星也。"
薛福成《骆文忠公遗爱》:“曾文正公督两江,广东、广东、广东、福建等各大官员的白痴(升降),以及所有的大政,朝廷都会咨询;罗公督四川,滇黔陕甘等省级官员的白痴,以及所有的大政,朝廷都会咨询他们,二公事相望,世界依靠他们”。
蔡东藩:罗秉章是清室名臣,长沙一役,罗已罢职,犹督兵坚守,始终保全。
罗秉章生平简介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罗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