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资治通鉴》的开头写的是“三家分晋”。什么是“三家分晋”?是晋国高官魏、赵、韩,分别分为魏、赵、韩。然后,周朝天子不仅没有追究责任,还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
司马光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放在《资治通鉴》的开头?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天子之职不大于礼,礼不大于分,分不大于名。”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对于天子来说,“名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周天子的名分混乱,引发了后来的战国纷争。
“名分”有多重要?明朝嘉靖皇帝发生的事情可以回答。
嘉靖皇帝原本是一位勤奋的好皇帝,能力出众。然而,一件关于“名字”的事情发生了,这使他与大臣们成为敌人,直接导致他的消极疏忽——他已经27年没有上朝了。
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要从嘉靖的即位开始。
换句话说,明朝的正德皇帝在1521年死亡。正德皇帝是明朝著名的个性皇帝。他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好色,另一个是尚武。好色,专门建了豹房,收集了很多女人供他享用;尚武经常亲自担任将军、皇家驾驶和亲自征兵,并能赢得这场战争。
然而,正德皇帝寿命短,死时只有30岁,过于淫乱。他被掏空了,没有留下孩子。这个国家不可能有一天没有君主。既然没有儿子继位,就只能选兄弟。可惜他没有兄弟。
[img]76047[/img]
他没有兄弟。他的父亲明孝宗也是著名的个性皇帝。明孝宗的个性体现在他相信“一夫一妻制”。他一生只有一个女人,也就是张皇后。张皇后为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后来的正德皇帝,第二个儿子很小就死了。因此,正德皇帝成了唯一的幼苗。
由于最近血缘关系的继承人找不到,他们不得不扩大范围,从正德皇帝的堂兄弟中选择。选择选择,最终选择14岁的朱厚荣。后来是嘉靖皇帝。
嘉靖继位后,大臣们要求嘉靖先继承明孝宗为儿子,再继承王位,以处理名誉问题。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
然而,嘉靖不同意。如果他以儿子的身份继承了明孝宗,那么他的父亲将成为他的叔叔和臣子。这让嘉靖与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难以接受。
因此,鉴于这一问题,嘉靖与大臣们之间开始了长时间的争吵。
大臣们的基础是,如果你想成为皇帝,你必须先成为儿子,这是祖先的礼仪;嘉靖的基础是让父亲称臣为不孝,这是一种更大的礼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础,坚持自己,互不让步,所以嘉靖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非常糟糕。当然,嘉靖后来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手腕赢得了胜利——他把父亲更名为“皇帝”,搬到太庙接受祭祀;他的叔叔明孝宗被称为“皇帝叔叔考试”——也就是说,他继承了叔叔明孝宗的王位,但没有继承明孝宗作为儿子,也就是说,“继统不继承”。
这件事最大的后遗症是嘉靖鄙视和憎恨迂腐的大臣,导致他开始不合作,坚持27年不上法庭。
嘉靖的疏忽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尤其是他的孙子万历皇帝。他三十年没上朝了。正是万历的疏忽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每个人都说:“明朝的死亡实际上是在万历。”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起主导作用的嘉靖皇帝是否也离不开明朝的灭亡?这一切的来源实际上是一场“名分”之争。可以看出,古代的“名分”真的很重要。
明朝嘉靖皇帝的古代[名分]难倒 为什么名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