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协(473-508年),本名拓跋协,字彦和,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诗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弟弟。
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服务中,拜征西大将军。后来是中书令,改封彭城王,赢得了孝文帝的信任。孝文帝去世后,元协协助孝文帝长子宣武帝元恪,并被封为将军。虽然受到高度赞扬,但被宣武帝和国叔高肇怀疑,永平元年(508年)自杀。死后,他追死了武宣王。
元子游为孝庄帝后,追尊元协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
[img]76018[/img]
元协轶事的典故有哪些?
在杀死拓跋协之前,高肇已经表现出丑陋。他排斥汉臣王肃和任城王拓跋澄。他杀死了拓跋协的兄弟咸阳王和北海王。他们都是孝文帝遗诏上的辅政大臣。虽然两位亲王本身也有过错,但高肇的妄想已经暴露出控制年轻皇帝以满足他飙升权力欲望的行为,这肯定会对未来的国家有害。拓跋协敏锐的政治眼光难道无法察觉吗?为什么他不先用手诏拿下灾国祸民的外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为所欲为,最后把自己的生命埋葬...
史臣说:武宣王(元谢后武宣王)孝以为质,忠于树行,文谋武略,自得怀抱,为太和之世做准备,是徒劳的!至夫在安处危险之操,送往事居之节。周旦土匪的意义,霍光异姓的诚意,事事兼备。功高振主,德隆动俗,间言一入,卒不全志。吴呼!周成和汉昭也不容易相遇。
史家把他的冤死归因于他自己的功高震主却没有遇到一个有道明君。以他的才华,他可以继承和完成孝文帝的改革道路和南北河山的遗愿,但他没有。直到他去世,他才抑郁地生活在少年皇帝和外戚的压制下。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他只是平息了几次叛乱。他坚持对兄弟的尊重和忠诚,空举手诏,让奸夫和恶棍伤害国家——他拒绝杀死高赵,以考虑少年皇帝的尊严,心想高肇只要不谋反就可以不治罪。只是为他的才华和抱负感到遗憾,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遗憾!
北魏元谢的故事是什么? 介绍元协的轶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