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相,都是虚妄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中的一段话。我想佛教以外的人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佛经里说佛无相,世界上各种形状各异的佛像是怎么回事?既然佛的尘世之相都是虚伪的,为什么佛教中的人要去拜佛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佛经的定义。
虽然很多人读了这句话后都有自己的疑问,但他们内心对这句话的理解似是而非。事实上,这里所说的“阶段”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状的意思,如果我们这样理解,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要了解“相”到底是什么,就必须知道释教中“法”的含义。法律可以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所有的命运和命运都是前者的范畴,而后者是剥离前者后的范畴。因此,它也被称为涅盘、真如等。两者之间没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
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有为法都会表达它的存在。这种表达是相,即相是有为法的特征,有为法就有相,相反,无为法就没有相。现在大家都能明白,佛无相意味着它没有为法的特征,是无为法的,是涅盘的。这句话其实是在明确佛教的特征,强调法律两部分的区别。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佛教没有外在特征。开头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假如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其实就很有意义了,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img]74687[/img]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理解偏差?这是佛经中要表达的思想,超出了二元对立的范畴,即超越了我们语言和逻辑所能简单触及的领域,很难直接诉诸于纸面,只能间接勾勒和描绘。先画法的边界线,然后用对立面的否定来描述无为法。这种弯弯曲曲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所以有外行的困惑。对于外行人来说,这个问题可以用释教的另一个术语“着相”来形容。这个词的意思是坚持,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脑海中对某件事有了印象和概念。
[img]74688[/img]
人们的问题是:既然佛陀没有相,那么佛像不是相吗?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相位的,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相位的...这类似于陷入了一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肯定的”的怪圈。如果你往下推,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相容的东西。既然都有相容,那就有相容,那么这个世界就在有为法的范围内,就没有无相容的东西了。然而,不作为就不存在吗?非也非也非,它原本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的两面,两者都属于有为法的范畴啊。所以问题上说造佛违背了佛无相基本常识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一切都有相,释法的弘扬也有相。在概念清晰之后,你是否觉得你的头更混乱?这是正常的,佛经中的思辨力太强,有时问题本身比答案更复杂。
有些人可能会反驳我说:在释教发展的早期阶段,明确禁止佛像。
还会举各种例子,比如有外道画佛像,被王者杀害,早期释教的起源没有佛像等等。但事实上,这种反驳的原因根本不是既成事实,“明令禁止”这个词纯粹是睁着眼睛说谎。王者杀外道是他们为诽谤、贬低而画的佛像,而不是赞美。而且,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佛像的缺失是禁忌。然而,佛经确实要求佛像不立。但这绝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意思。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一位居士想征得释尊的同意,在这个世界上支持他。佛陀当然不会不同意,所以他给了他头发和指甲。居士要建塔放这两样东西,然后问能不能在塔的墙上画像。释尊说可以,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说男女不能放在一起画像。居士再问:如果不画你的身像,那能画菩萨吗?当然,释尊同意了。@ 这几乎是佛经中所有关于不应该作佛像的描述。你要看清楚,这里用的是“不应该”,而不是“明令禁止”。后人长期不做佛像,可能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禁忌。此外,居士口中的菩萨不是观音之流,而是释尊未涅盘前的形象。
[img]74689[/img]
佛陀的意思是,你可以在我成为佛陀之前画一个故事。我成为佛陀之后,最好不要墨水。这仍然涉及到法律的两个不同方面,后代做出的不同选择只是对佛经所涉及的事件的不同理解。
[img]74690[/img]
综上所述,佛法精深。作为一个门外汉,要想一窥它的奥秘,就必须从经典开始!在特定的背景下,同一个词会改变不同的含义。如果混淆这些不同的图像,很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会带来不同的行为结果。因此,清晰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理解在行动中占很大比例。只有把自己的思维建立在丰富的阅读基础上,才能理解经书中蕴含的哲学。发现问题很棒。虽然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很痛苦,但很多人在茅塞顿打开的那一刻,会感觉到毛孔向四面张开的清晰感,这就是思考的乐趣。
佛经说佛无相 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佛像?